“闺女买完票咬牙切齿:咋这么贵!郑州到上海根本没高铁,买的动车……” 一大早,孩子他爹躺在沙发上唠唠叨叨。郑州到上海没高铁?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郑州到上海没高铁?怎么可能?闺女买的是高铁,昨晚我俩一起买的。”我纠正他。 孩子他爹坚持:“闺女买的动车,郑州到上海根本就没高铁,都是D开头的动车。” “闺女昨晚买票时,你在洗澡。我俩在沙发上一起买的。 D和k开头的车,全卖完了。 只剩下G开头的高铁,四五百一张票,闺女用的她自己的钱,是嫌贵,咬咬牙才买的。”我啰嗦了一大堆,只为了让他相信。 孩子他爹提高了声音:“明明买的是动车,上海到郑州没有高铁。” 我也一点不让步:“这是常识呀,郑州作为交通枢纽城市,怎么可能没有通往上海的高铁? 还有,那些年我往返郑州上海去看姥姥姥爷,不都是高铁来回?咱们也一起去过上海,也是高铁啊。” “都是坐的动车,我订的票我能不知道?打赌吧?”孩子他爹固执到底。 “打赌就打赌,咋打?你说吧。”这赌,我100%赢定了。 孩子他爹回:“打啥赌,你说了算,你说吧。” 那我就不客气了呗,指着地说:“谁输了,谁就趴地下把地擦一遍,不能拖,一定要用毛巾擦。” “擦地?擦啥地啊,谁输了谁就把地舔一遍。”孩子他爹洋洋得意,志在必赢,加大了赌注。 “你为什么这么固执?这么显而易见的错误,你非要坚持你的错误说法。”我实在感到难以理解,问他。 “你不固执?明明你错了,你还不承认。”孩子他爹丝毫不肯让步。 我有点气了:“你烦不烦?一大早就这样。” “爸、妈,你们吵什么呢?把我吵醒了。”闺女拿着手机从房间里出来了。 哈哈哈,这是高考过后,闺女第一次在中午之前起床。 “闺女,赶紧打开手机,让你爹看看你买的是不是G开头的高铁。”我对女儿说。 女儿皱皱眉:“爸,我买的就是高铁,当时我不知道G代表什么,还问了我妈。我妈说代表高铁。” “咋可能?来来来,我看看。”孩子他爹仍然不信。女儿打开手机,上前一步让爸爸看。 孩子他爹这才不坚持他的说法了,但马上也拿出了自己的手机:“这郑州到上海啥时候开通高铁了?明明只有动车,我查查。” 算了,固执的人多的去了。好像社会学研究指出过,87%的成年人停止认知更新开始变得固执的年龄在32岁左右。 想起英语课堂上教给孩子们的“as stubborn as a donkey(像驴子一样犟)”,这东西方的很多表达,是有相通之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