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1938年,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德国顾问团团长法肯豪瑟找到李宗仁,愤怒道:“我一

1938年,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德国顾问团团长法肯豪瑟找到李宗仁,愤怒道:“我一再强调乘胜追击日军,你为何不动?” 4月,台儿庄的硝烟还没散尽,徐州的指挥部里却炸了锅。李宗仁将军捏着刚送来的战报,手有点抖,台儿庄这一仗虽赢了,可赢得太惨。孙连仲将军的部队,一个师拼得只剩三千多人,军官快打光了。城头插旗的敢死队员,许多人连口热饭都没吃上…… 德国军事顾问团长法肯豪瑟气得直拍桌子:“李将军!鬼子都跑散了,为啥不下令追?!”这位帮咱练兵多年的老外实在想不通。 李宗仁没立刻回答,德国人不懂中国难:法肯豪瑟想的“闪电追歼”,那是欧洲平原打坦克战,我们的战斗要复杂的多。 原本守台儿庄的钢刀31师,从八千多人拼剩三千八,重机枪十不存一。士兵的子弹袋都瘪了,我们拿什么追? 而且目前自己手下的军队枪炮拉胯,汤恩伯的中央军倒是兵强马壮,但在枣庄、兰陵镇一线与日军坂本支队纠缠,其装甲列车因道路破坏和日军空袭进展缓慢。川军弟兄更苦,不少人连刺刀都没有,缴获的日本小山炮,得用绑腿拖着走。 天时地利都不占,鬼子残兵退到峄县,躲进石头修的碉堡。我们缺重炮,战士们都是拿命往里填,敢死队绑炸药爬悬崖,十个人上去,九个回不来……李宗仁急电老蒋:“硬冲是送死啊!” 而且自己人比鬼子还难防,老蒋的心思难测,明面上,蒋委员长给李宗仁戴勋章,喊“乘胜追击!” 暗地里呢?他暗示心腹汤恩伯“保存实力”,还把答应给的重炮悄悄调去了武汉,这仗怎么打? 汤恩伯这位“天子门生”根本不听李宗仁招呼,李宗仁属于桂系军队,二人派系不同,在配合上实在是有缺陷,德国顾问法肯豪瑟在《台儿庄战役总结》中批评:“中国军队错失歼灭濑谷支队的最佳时机,其根本原因在于指挥体系的分裂与战略判断的短视。” 李宗仁最揪心的不是眼前溃兵,而是日军那把看不见的刀,后来才知道,日军已秘密从华北、华中抽调 9 个师团向徐州集结:板垣师团在临沂受阻后,正与矶谷师团残部会合;土肥原师团渡过黄河,企图切断陇海线;南线日军第 9 师团猛攻蒙城,形成合围态势。 可恨的是,当时军委会情报还说“鬼子没动静”,这要听德国顾问的追出去,正钻进几十万日军张开的大口袋,60万国军怕是要被一锅端。 李宗仁顶着巨大压力,作出了最艰难也最清醒的决定:不追了,准备撤。 5月18日夜,李宗仁导演“大撤退”。用牛车拉伤员,派张自忠将军率部佯攻吸引鬼子,大部队趁黑悄悄跳出包围圈,像极了后来欧洲的“敦刻尔克”。 法肯豪森回国时还在骂“胆小鬼”。他不知道,李宗仁这一撤,保住了抗战的骨血,60万大军成功转移,为接下来的武汉会战留下火种。 台儿庄的胜利,不只是刀光血影的拼杀,更是李宗仁将军在关键时刻的清醒,知道啥时候该拼,啥时候该走。打仗不是图一时痛快,留得青山在,才能打退豺狼。这份“走”的智慧,不比“冲”的勇气分量轻。 信息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1938年,第二集团军台儿庄战役战斗详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提供) 中华网|台儿庄大捷后,国军在正面战场为什么一溃千里? 中国台湾网|国民政府德国顾问:因参与台儿庄战役被严令召回 新华网|档案里的中国抗战:台儿庄大捷 文|祁年 编辑|萱萱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