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比中国更早加入WTO,为何经济没能崛起?背后真相让人深思。印度比中国更早加入世贸组织,可是呢,20多年过去,中印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中国成了“后来者居上”的存在,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印度经济为啥无法崛起呢? 首先咱们来说说中印两国加入WTO的过程,印度是在90年代中期就加入的,而且是比较顺理成章的。 原来,印度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初创国之一,算得上是WTO的“嫡长子”,后来WTO成立,肯定也要把印度拉进来。 在这里要特别提一下,印度在40年代就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一份子了,虽然看起来很有身份,但他们的经济改革是在1991年才开始的,当然了,这并不妨碍人家在WTO有话语权。 咱们中国呢,不是创始国身份,要加入,必须得申请,人家同意了才行,关于“入世”谈判,一谈就是15年,期间,又是双边会谈,又是多边磋商的,很废脑筋。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1999年11月份,中美达成了相关协议,这一成就也被认为是中国通往WTO的关键性突破。 两年后,也就是2001年,我们成为了WTO的一份子,从“门外汉”摇身一变成了“正式成员”。 加入WTO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有人把加入WTO形容成结婚,小情侣领了结婚证,仅仅只是开始,更多的“考验”还在后面。 前面提到,印度早在90年代初就开始了经济改革,目标是让市场更“自由”,鼓励企业竞争,这本身是一件好事,但是,印度失败就失败在了市场化程度和政策执行力度上。 一来,印度官方的政策经常是“朝令夕改”,一会欢迎外资进入某个行业,过两天就出台了限制措施,搞得很多投资者都很迷,当然也吓退了不少投资者。 比如说很多外国企业,其中也包括不少中国企业,在印度投资和经营过程中,就遭遇了各种行政壁垒、税务审查甚至“选择性执法”。 比如说小米公司,前些年进军印度市场,没想到被印度市场狠狠教训了一顿,2022年初,印度政府以“逃税”为由,向小米追缴税款60多亿卢比。 几个月后,又以“非法汇款”为名,冻结了小米在印度的7亿多美金资产,这一顿操作下来,公司在印度赚的钱几乎全都吐了出来。 印度政府通过这种方法薅羊毛,结果是可以薅到,但也只能薅一次,因为其他公司看到后,都会躲得远远的。 印度经济失败的第二个原因,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其实印度也知道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所以在很多年前,莫迪政府就表示,印度要重振基建,政府要拿出大批钱来鼓励基建。 但结果却非常不理想,交通方面,印度是亚洲最早建设铁路系统的,但更新换代严重落后,火车常常超载运行,事故频发,部分线路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技术水平。 至于公路嘛,总里程虽然将近600万公里,但状况极差,交通秩序混乱不堪,国家级公路上,能看见四轮车、三轮车、两轮车,甚至还能看见四个蹄子走路的牛马羊。 国际机构做过研究,全球上榜的140多个国家中,印度的基建能力是排在80名开外的,这与他们的经济总量和军事实力根本不成正比。 有专家表示,现在印度的基建情况,也就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差不多。 除了基建外,劳动力也是制约印度经济的阻碍,印度的IT行业非常有名,全球一半的业务都被印度人揽了下来。 可是,经济发展不能只依赖IT,印度国内还有大量农民依旧停留在低效的传统生产方式中,有人这样形容,印度有个精明的“大脑”,但是四肢太瘦弱,根本撑不起熊熊野心。 编辑: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