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流失1700年的金印回归!“高句骊”并不是韩国人的祖先,这下终于搞清楚了! 主要

流失1700年的金印回归!“高句骊”并不是韩国人的祖先,这下终于搞清楚了! 主要信源:(中国内蒙古总工会——历史上的高句丽与中原王朝是什么关系?;中国日报网——流散1700多年的“晋高句骊归义侯”金印“回家”了) 2025年4月香港一场拍卖会上,有个边长才2.8厘米的小金印拍出1079万港元高价。 这个刻着"晋高句骊归义侯"字样的马驼钮金疙瘩在玻璃柜里躺了1600多年,重88克的金块引出大动静。 学术界博物馆圈都盯着它瞧,倒不是因为金子值钱,而是它牵出个要紧事。 古代高句丽和中原王朝到底啥关系。 有人拿放大镜照得真真的,印钮是马驼合体造型,马鼻孔圆着额头平着鬃毛鼓着,跟北京故宫藏的"晋高句骊率善邑长"铜印一个模子刻的。 吉林大学考古教授王志刚说了实在话:"这金印把西晋册封高句丽的事坐实了,史书缺的这块补上了。" 篆刻工夫更透出深意,字排得宽处能跑马密处不通风,讲究文武之道融在方寸间。 往细里看马身鬃毛用"减地阳刻"处理,七道横线不偏不倚正合西晋官印的规矩,边角都透着中原工法。 早从《汉书·西域传》就写明白了,西域那边什么译长城长到侯王,人人挂着汉朝印绶。 传到晋代更把这套玩得溜,"晋高句骊归义侯"七个字拆开看。 "晋"字当头是正主招牌,"高句骊"划地盘定人众,"归义侯"给政治身份定调。 甘肃出过"晋归义羌侯",内蒙古挖出"晋鲜卑归义侯",加上这个新亮相的金疙瘩,活脱脱就是西晋边疆管理的标准作业模板。 史书摆得清清楚楚。 《三国志·高句丽传》记着建武八年,高句丽王给汉光武帝送贡品才算正式称王。 转到《宋书》,东晋让高句丽长寿王管着营州军务顶着征东将军头衔。 唐朝《新唐书》里唐太宗封高句丽末代王当辽东郡王。 千把年间册封没断过,从汉光武帝复封高句丽王算到唐太宗封辽东郡王,中原王朝往那边发了快三十回委任状。 衔头从平州牧、征东大将军到辽东郡开国公,文武行当都占全。 金印主家"归义侯"排位在上头,底下还管着带"率善"名号的邑长仟长佰长。 吉林集安挖出的铜印把这套班子补全了。 "晋高句骊率善邑长"管屯子,"仟长"管千把人,"佰长"管百十号人。 "率善"俩字是曹魏时兴起的叫法,专给边疆部落头领定职称。 这般从上到下的建制,摆明中原王朝管到最基层,比盖邮戳管用多了。 物质证据更是满地开花。 集安高句丽遗址里五铢钱成串成堆,白玉耳杯透着贵族讲究,打仗用的弩机都是中原形制。 高句丽墓里壁画更讲道理。 贵族的舞踊壁画上乐师穿着宽袍大袖,跟洛阳魏晋墓里陶俑撞了衫;角觝墓里的摔跤场面,照搬了汉代百戏里的把式。 文字上更是铁板钉钉,现存最早的高句丽"好太王碑"四百多个字全用汉字镌刻,"恩泽洽于皇天,威武振于四海"的文法跟中原奏章一个调门。 金印回国的路上还起过波折。 听说拍卖时有韩国财团举牌争抢,幸好最后被中国收藏家买下捐给吉林集安博物馆。 2025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金印在集安新家正式露脸。 这个头盖骨大小的金疙瘩回家,回的是文物的窝,更是回在历史的家谱上。 打头的《三国志》到收尾的《新唐书》白纸黑字写着,西晋金印南梁史书互相印证,高句丽就是中国古代东北边疆的地头蛇,这段历史姓中不姓韩。 回看整个中华边疆治理史,这种金印册封是老祖宗想出的妙招。 汉晋发印章搞身份认证,唐朝设羁縻州府搞自治管理,元代用土司拉地方首领入伙,清代划盟旗定牧场。 从金印到红头文件,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各过各的日子,同顶一片天"的治国智慧。 这么看,"晋高句骊归义侯"金疙瘩不但分量压手,更是历史大戏的主角道具。 对此您怎么看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