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历史上的宋朝动荡不安,在军事上相对较弱,直到南宋灭亡,三百余年一直饱受外族欺扰。

历史上的宋朝动荡不安,在军事上相对较弱,直到南宋灭亡,三百余年一直饱受外族欺扰。经济上虽然活跃,但频繁地割地赔地,财政入不敷出,无以延续唐朝的盛世气魄。 服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因此,宋代服饰变得保守传统,显得拘谨、守旧、朴实无华。 宋代妇女发式以高髻为尚。皇佑初曾规定冠广不得过一尺,高不得过四寸,梳长不得过四寸。在发髻的高度和装饰程度上较前朝都有所减弱,变得更加质朴和简单,追求实用性。 有的青年女子髻高逾尺,有的梳成朝天髻,有的用假发编成各种样式戴在头上,有的用金银珠翠制成各种花卉鸟类的簪钗梳篦,插在发髻上面,有的用漆纱、金、银、玉等制成两鬓垂肩的高冠。 宋代贵族妇女用罗、绢、金、玉、玳瑁制成桃、杏、荷、菊、梅等花卉簪在发髻上。宋代妇女喜欢戴真花,以牡丹、芍药为多。她们穿紫衣服簪白花,穿鹅黄衣服簪紫花,穿红衣服簪黄花。 “女有故,出中门,必蔽其面。”在宋朝士大夫提倡下,妇女的行为受到了严格的限制,穿着不再像唐代妇女那样开放和暴露。妇女出门必须戴上盖头,盖头又叫帷帽。 南宋高宗时,朱熹任泉州同安县主簿知漳州期间,见妇女抛头露面,便下令以后女子出门必须用花巾兜面,后人称为“文公兜”。 南宋末年,甚至农村少妇出门也要带上皂盖头。宋代的盖头有两种,一种是在唐代风帽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另一种是一块大幅帛巾,多为红色,在结婚入洞房时用它遮面。 头巾的使用在宋代妇女中也很盛行,额巾就是其中之一,体现了宋代妇女发式倾向于清淡质朴的特征。 在宋代理学思想影响下,服饰也要儒雅化,即合乎礼仪。比如有一种叫纱公服的,凉爽舒适,广受欢迎,但因其质量轻薄透明,不合教化,而受到正统理学家的非议,衣服被统治者禁止。宋朝时期,女性服饰趋于拘谨保守,式样变化不多,色彩亦不如以前鲜艳,质朴、洁净为其主流风格。 外观造型大多为H型,以窄为美,代表性服装是背子。背子流行于宋代,其袖管长至于手腕,两裾平行而不缝合,两腋以下开叉。与唐代的宽衣大袖相比,背子窄瘦合体,以直领对襟为主,不施绊纽,或长或短,裙摆修长。 腰间系以绸带,并配有绶环垂下。徽宗以后就不系腰带,从而更加舒适大方。“墨绿衫儿窄窄裁”,“窄罗衫子薄罗裙”,“峭窄春衫小”等,都以很形象的字眼“窄”描述出穿着后给人留下的适体感觉。 除了褙子外,宋代女性的上衣包括袄、衫、襦等,无论哪种都是以窄瘦合体为特点。能够体现出女性体态优雅的还有修长的裙子,其特点也是以窄为美,腰身细长,下摆宽大。宋时,裙腰自腋下降至腰间的服饰已很普遍。腰间系以绸带,并佩有绶环垂下。 “裙边微露双鸳并”,“绣罗裙上双鸳带”等都是形容其裙长与腰带细长的。裙式不但修长还讲究褶裥。“天碧染衣巾,血色轻罗碎折裙”,描写的就是褶裙。 在裙上做褶裥的方法由来已久,大约始于东汉后,但是褶裥都没有宋代细密,而且流行程度也没有宋代兴盛。 宋朝穿皮革、棉毡等制成的皮鞋、皮靴又称“马靴”或“高统靴”。宋代亦普遍流行皮制的皮鞋,男性多穿小头皮鞋,女性多为圆头、平头或翘头,上面也饰各式花鸟图纹。 宋代穿木屐主要在南方,以木制鞋底,绳做带。在妇女鞋中有用红色布作鞋面,在鞋上刺绣,称为红绣鞋,还有用青色布为鞋面料的。 红绣鞋也有在前部上翘作凤头样式,起装饰鞋的作用。劳动妇女大多穿平头、圆头鞋。宋代妇女盛行缠足,缠足之风始于五代,是“男尊女卑”突出的表现之一,始于宫廷,后来民间也竞相效仿。脚被缠成细“红菱形”、“新月形”,于是出现了新的女鞋。 宋代在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理性之美的影响下,服装一反唐朝的艳丽之色,形成淡雅恬静之风。襦裙虽不像唐朝那么盛行,但仍保留下来。 此时的上襦多为大襟半臂,下裙时兴“千褶”、“百叠”,腰间系以绸带,并佩有绶环垂下,裙色一般比上衣鲜艳,如“淡黄衫子郁金香裙”、“碧染罗裙汀水浅”,其中老年妇女和农村女子多穿深色素裙。总的色彩倾向于清淡柔和、典雅庄重。不再像唐代使用朱红、桔黄等高明度色彩,给人一种素雅、宁静之美。 在宋代特殊的政治、经济、军事背景的影响下,在统治阶层及文人墨士的提倡下,理学思想的推崇,高度重视旧传统和社会规范,注重理性,注重礼教,使得宋代服饰显得拘谨和保守。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体现,研究不同时代、环境和地域的文化传统,对于文化史及艺术史的研究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