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西方的“快乐教育”成效显现,爱沙尼亚教育部长不知道4×8等于多少?但没关系,爱沙

西方的“快乐教育”成效显现,爱沙尼亚教育部长不知道4×8等于多少?但没关系,爱沙尼亚教育部长说了:“教育不仅仅是学习数学公式。” 2025年6月,欧洲教育圈炸开了锅,因为在一次公开采访中,爱沙尼亚教育部长被记者现场提问:“4乘以8等于多少?” 这个几乎所有10岁孩子都能立刻答出的乘法题,却让这位部长一脸愣神,迟迟答不上来,最终她选择避开了这个问题,只留下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教育,不只是学习数学公式。” 这句话顿时引发了轩然大波,社交媒体上群情激奋,有人怒斥“这是对基础教育的侮辱”,有人则说“她代表的是新时代教育的开放理念”,但更多人困惑:一个连基础乘法都说不出的教育部长,怎么管理全国教育? 这背后是教育理念的进步,还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失败?而“快乐教育”这四个字,也被重新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要知道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排名中,爱沙尼亚始终稳居前列,2022年的数据显示:数学能力:全球第1,阅读能力:全球第2,科学素养:全球第3。 这些成绩可是实打实的数据,是由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所以从数据看爱沙尼亚教育不仅没有崩塌,反而是欧洲的“优等生”。 一边是教育部长不会乘法,另一边是学生数学成绩全球第一,这看起来像是个巨大的悖论,但恰恰说明了一件事,那就是爱沙尼亚的教育体系,压根不是靠“部长的数学水平”撑起来的,它的背后是一个完整的制度设计。 爱沙尼亚从小学阶段就推行“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念,课程更注重问题解决能力、协作能力、数字素养。 老师不强调死记硬背,更不会强迫学生反复刷题,取而代之的是项目式学习和开放式讨论,以及大量真实场景的模拟教学。 也就是说他们的教育,不是压着孩子往前冲,而是推着孩子自己走。 但是“快乐教育”真的是“放羊教育”吗? 其实“快乐教育”在西方并不是“放弃要求”,而是换了一种方式去要求,比如在芬兰,学生确实作业少、考试少,但老师会用大量时间引导学生思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育评价也不再只看分数,而是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所以爱沙尼亚也一样,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强调“能力导向”,但这并不代表数学、科学这些学科就被边缘化。 相反正是因为他们敢于减少重复训练,才让学生有更多精力去理解知识本质。 爱沙尼亚的小学生仍然必须掌握乘法表,只是他们不会被逼着一遍遍默写,他们在课堂上用游戏、图像、实际应用场景去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 这种理解式学习,反而让他们在PISA这样的国际考试中表现得更出色,所以教育部长不会乘法,可能只是她个人短板,但并不代表整个体系失败了。 但问题是你愿意让孩子在这样的体系里长大吗? 相信很多家长心里有个挥之不去的疑问,那就是如果教育不再强调背诵、考试,会不会让孩子失去最基本的知识? 如果一个连4×8都答不出的官员可以管理教育体系,那学生是不是也可以“不会乘法”? 中国家长更习惯于“掌握知识”,而不是“理解知识”,我们讲究“地基要打牢”,西方则更关注“楼盖得漂不漂亮”。 而在这场争论中,PISA成绩成了西方的底气:你说我们“放羊”,可我们考得比你还好,但真的是这样吗? PISA成绩只是反映一批15岁学生的测试水平,无法代表整个教育体系的深度,更何况爱沙尼亚人口只有130万,全国学生不过几万,和中国这样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体系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近些年中国教育一直强调“双减”,也在探索“减负不减质”的路径,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教育不能被口号绑架。 爱沙尼亚的成功并不是因为“快乐”,而是因为它有一整套系统性的制度支撑,从教师培训到课程设计,从数字化平台到评价体系,他们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我们往往只学“概念”而不学“方法”。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家长期待孩子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这种“望子成龙”的文化土壤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完全照搬西方的“快乐教育”,我们需要的是有选择、有设计、有节奏的改革,而不是一味追风。 爱沙尼亚教育部长不会乘法,这确实让人哭笑不得,但这件事也提醒我们:教育不该是单选题,而是一道开放题。 你可以追求分数,也可以强调能力,你可以重视基础,也可以拓展思维,真正的挑战,不是选择A还是B,而是如何把A和B都做好。 中国走的是一条属于自己的教育道路,我们无法也不该照搬西方,但我们也不能拒绝借鉴。基础知识是底线,综合能力是方,两者缺一不可。 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一刀切的标准答案,而是让每一个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解法。 参考资料: 爱沙尼亚教育部长不会算8乘以4 2025-06-30 16:37:56 映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