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也不希望中国超过美国吗?其实跟美国比起来,俄罗斯更怕中国崛起,因为他们担心,一个强大的中国可能会搅乱现在的国际格局,特别害怕咱们提起那些历史遗留问题。 中俄关系的基础,离不开19世纪中叶的那些不平等条约。1858年,沙俄趁清朝忙于应付英法联军,强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瑷珲条约,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约60万平方公里土地划归俄国所有。 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则定为两国共管。这片土地本是清朝边疆要地,却在俄国舰炮威胁下易手。两年后,1860年的北京条约进一步确认了瑷珲条款,并将乌苏里江以东全数割让给沙俄,总计超过100万平方公里。 这些条约让俄国远东疆域大增,却也埋下长久隐患。俄罗斯社会至今视领土为底线,普京曾公开强调,任何触碰边界的举动都会引发强烈反弹。 边界问题虽在1991年和2004年通过协议解决,划清了4300公里线条,但俄罗斯的敏感神经并未松懈。 远东地区面积690万平方公里,人口却仅800万,密度不足1人每平方公里,资源丰富却开发滞后。中国东北省份人口密集,经济活跃,这种不对称让莫斯科担心人口和资本流动会悄然改变格局。2023年,中国对俄贸易额超2400亿美元,其中能源出口占大头,但反向输入的消费品和投资已渗透远东市场。 俄罗斯智库报告指出,中国资金占远东外资三分之二,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和农业,这本是好事,却也让当地官员警觉“经济殖民”的风险。毕竟,历史告诉他们,强势一方总有翻旧账的可能。 经济崛起的速度加剧了这种担忧。中国GDP稳居全球第二,2024年增速预计5.2%,而俄罗斯受乌克兰冲突影响,增长仅1.8%。 莫斯科依赖对华能源出口,年天然气供应达380亿立方米,但进口的中国汽车和电子产品已占市场四成。远东港口如符拉迪沃斯托克,集装箱吞吐量中中国货占比超60%。 这种依赖让俄罗斯感到被动,他们担心中国企业主导后,会推动劳工和土地政策调整,甚至重提历史权益。泄露的俄罗斯安全文件直言,中国可能借机觊觎远东土地,如海参崴周边。 接地气地说,这就好比邻居家盖了大别墅,你的后院却空荡荡的,总怕哪天人家说“其实那块地该是我的”。 地缘政治层面,俄罗斯的焦虑更深。中国在中亚的影响力扩张,直接挤压了莫斯科的传统势力圈。上合组织虽由中国主导,但俄罗斯曾视其为后院。 如今,中亚国家学中文、用人民币结算贸易,2024年数据显示,中国与中亚贸易额达700亿美元,俄方份额下滑15%。 俄罗斯媒体偶尔发文,感慨“上合的S是上海,不是莫斯科”。这不只是经济竞争,还涉及安全缓冲。历史遗留问题如江东六十四屯,虽在条约中保留中国居住权,但实际控制权早归俄国。 俄罗斯怕中国强大后,利用这些条款施压,搅乱欧亚大陆的平衡。说到底,他们更惧怕东方邻居的崛起,因为这触及核心利益,而非遥远的美国威胁。 尽管有这些隐忧,中俄合作仍如火如荼。2022年“无上限”伙伴关系声明后,两国贸易额首破2000亿美元,2025年预计达3000亿。 普京强调,中俄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超越冷战模式。 能源管道如“西伯利亚力量”年运气380亿立方米,军演和科技交流频仍。但这份合作下,俄罗斯的戒备从未消退。智库分析指出,莫斯科视中国为“必要伙伴”,却也为“潜在对手”。 历史摩擦如19世纪的领土扩张,仍是双边关系的暗流。俄罗斯社会对“中国威胁论”虽非主流,但远东民众的领土敏感度高企。 这提醒我们,邻国间信任需日积月累,任何旧账都可能成导火索。 俄罗斯的这种心态,在国际格局中别具意味。美国视中国为战略对手,推出印太战略围堵,但俄罗斯的担忧更接地气,直接关乎自家后院。 2025年泄露的FSB文件称,中国是“敌人”,可能趁欧洲战事夺取远东。 这反映出莫斯科的双重标准:对外高呼反美,内里却怕中国经济军事实力超车。北极和中亚的摩擦加剧了这种张力,俄罗斯传统影响力衰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填补空白。 逻辑上讲,强大邻国总让弱势一方寝食难安。俄罗斯选择深化合作,正是权衡利弊后的务实,但心结难解。长远看,这要求两国在历史问题上多些坦诚,避免小摩擦酿大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