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CEO一句话,整个柏林政坛鸦雀无声,德国人都被骗了。 ​德国化

明月文史世界啊 2025-11-14 22:11:00

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CEO一句话,整个柏林政坛鸦雀无声,德国人都被骗了。 ​德国化工行业龙头——巴斯夫的首席执行官Martin Brudermüller,在一次闭门投资者会议上直言:“如果我们不继续投资中国,就等于放弃未来。”这句话在柏林显得太刺目了,整个柏林政客圈无人敢回应,毕竟都在讨论如何摆脱中国的供应链,那为啥德国最精英的企业家们却在不断加码投注在华设厂。讽刺不讽刺? 我的天!这哪是简单的表态,简直是给柏林政坛泼了一盆透心凉的冰水!Brudermüller敢在闭门会议上这么说,根本不是心血来潮,是手里攥着实打实的账本——巴斯夫在华累计投资都快170亿欧元了,光湛江那个一体化基地就砸了100亿欧元,占它2025年总投资预算的40%,这可是它有史以来最大的海外单笔投资啊!现在基地核心装置都投产了,年产100万吨乙烯的装置一开动,直接能覆盖中国和亚太地区的大半需求,比从欧洲运产品过来省了多少运费和时间。这是第一个专业知识点“跨国企业战略锚定”,意思就是把核心产能和未来增长绑在最有潜力的市场,巴斯夫这是把中国当成了全球发展的“定海神针”。你觉得政客们喊的“脱钩”,和企业家真金白银的投资,谁更懂“未来”在哪? 柏林政客们天天喊“摆脱中国供应链”,可他们压根没算过一笔账——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早就出过报告,要是真跟中国脱钩,德国每年得损失360亿欧元,经济产出直接少1%!更打脸的是,2025年前8个月,中国又重新成了德国最大贸易伙伴,贸易总额1634亿欧元,比美国还多6亿,巴斯夫光在中国的销售额就占了全球的13%,这可不是小数目。德国化工行业更离不开中国,欧盟的重稀土元素100%靠从中国进口,没有这东西,汽车、电子、化工产品都造不出来,所谓的“供应链多元化”根本就是纸上谈兵。这是第二个专业知识点“供应链去中国化的可行性悖论”,越是想摆脱,越发现自己早已深度绑定,毕竟中国有全球最完整的化工生产体系,能造全球42%的主要化工产品,换谁能轻易替代?你见过哪个国家能一边喊着“脱钩”,一边还能让贸易额逆势增长的? 巴斯夫的动作比嘴还诚实!一边是给中国湛江基地砸钱加码,一边直接关停了欧洲的部分工厂,把产能往中国迁。为啥这么果断?因为中国市场不仅大,还能帮它赚钱——湛江基地采用的低碳技术,能让产品碳足迹比欧洲工厂低不少,正好契合中国的“双碳”政策,还能拿到绿色生产补贴;更关键的是,中国有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从原料供应到下游客户,一站式配齐,不像欧洲,原料得从多国进口,运输成本高不说,还容易受地缘政治影响。Brudermüller心里门儿清,政客们的口号是为了选票,可企业要的是生存和增长,放弃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化工市场,等同于把蛋糕拱手让人。这是第三个专业知识点“市场依赖度与政策博弈”,企业决策看的是长期利益和实际收益,而政客往往被短期政治目标绑架,这就是两者的核心分歧。你觉得巴斯夫关停欧洲产能押注中国,是冒险还是明智之举? 柏林政坛的沉默,本质上是被现实戳穿了谎言。他们骗民众说“脱钩”能更安全,却绝口不提脱钩会让多少人失业、多少企业倒闭;他们喊着“去风险”,却忘了真正的风险是脱离全球最有活力的市场。巴斯夫CEO的一句话,不过是说出了所有务实企业家的心声——全球化时代,供应链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谓的“摆脱”不过是自欺欺人。 德国民众觉得被骗,一点不冤。政客们只谈意识形态,不谈经济民生;只画“脱钩”的大饼,不算实际损失。而像巴斯夫这样的企业,用真金白银的投资告诉世界:中国不是风险,而是机遇;不是包袱,而是未来。未来的竞争,从来不是谁能“摆脱”谁,而是谁能更好地融入谁。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明月文史世界啊

明月文史世界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