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毛主席去世,当华国锋赶到中南海时,毛主席已无呼吸,情急之下,华国锋迅速下达了一项命令,正是这个决定令后人感激不已。 1976年9月9日凌晨零点十分,毛主席在中南海游泳池住所停止呼吸。这消息如惊雷炸响,国家机器瞬间启动。华国锋赶到现场,医生确认心跳呼吸全无。他当机立断,下达封存遗体原状的指令。这决定打破了传统火化习俗,按说毛主席生前主张火葬,但形势所迫,上半年周恩来和朱德相继离世,全国哀情正浓,再来场火化容易引发情绪波动,境外势力还可能借机散布谣言。华国锋的这一手,实打实是为稳大局考虑。 政治局成员很快开会,华国锋说明封存理由:让群众有地方寄托哀思,维持社会秩序。大家一致同意,成立以他为首的治丧委员会。遗体当日上午移到人民大会堂正厅,安置好后控制温度湿度,用空调和灯光维护环境。9月11日对外开放吊唁,数百万群众有序前来,白花一捧捧摆满大厅。这过程虽仓促,却井井有条,避免了潜在混乱。华国锋多次检查,确保每步操作靠谱。 防腐工作紧锣密鼓,抽调12名专家,从北京协和医院和军事医学科学院来人。他们组成小组,连续53小时不眠不休。小组攻克降温和防腐液配比难题,用盐水冰混合冷却,调整福尔马林与甘油比例,保证组织稳定肤色自然。到9月18日,防腐完成,遗体状态可靠,为长期保存奠基。这技术活儿,全靠专家们反复试验,数据一页页记录,方案一改再改。华国锋的指令,让这项工作从零起步,快速见效。 宣传环节同样不能马虎。华国锋派人进驻中央广播事业局,确保消息准确。广播和报纸及时发布逝世通报和吊唁安排,全国收音机喇叭统一播报,帮助平息不安。外交部修改联合国发言稿,删掉不当引用,回应海外传闻。整个操作,信息渠道监控严密,警卫力量加强,避免谣言扩散。吊唁期内,工厂乡村调整生产,参与集体哀悼,国家从哀痛中逐步恢复。约170万人次瞻仰遗体,这数字背后,是亿万老百姓的真情流露。 华国锋的这个决定,直接回应了民众对领袖的深厚情感。它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基于现实考量:火化虽是惯例,但当下特殊,保存遗体能提供缅怀场所,凝聚人心。历史上看,周恩来朱德火化后,群众已伤痛欲绝,再来一次,社会稳定难保。华国锋抓住了这个点,临时措施转为长远安排。事后证明,这步棋走对了,让国家平稳过渡,避免了大动荡。老百姓后来提起,总说这决定接地气,体谅民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