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同样的配方。继电动车后,欧盟对中国轮胎出手了,“反补贴调查”启动,全球供应链要变天?欧盟委员会正式对中国乘用车和轻卡轮胎发起反补贴调查,核心质疑点是:中国轮胎企业是否因政府补贴,在欧洲市场获得了“不公平”的低价优势?近几年,中国轮胎在欧洲的销量猛增,价格常显著低于本地产品,引发欧盟警觉。此次调查,即是要弄明白:低价到底来自效率与创新,还是来自补贴?若欧盟认定补贴成立,最早在2026年中前就可能施加临时关税。这不仅影响中国制造商,也将牵动整个欧洲的进口商、经销商、车队运营方乃至普通消费者——轮胎价格、物流成本、采购策略都可能随之波动。三个关键问题浮出水面:1. 成本传导会否发生?如果关税落地,车队和物流企业的运营成本是否将明显上升?2. 欧洲本土制造能否借此“回血”?本地生产商会不会成为这轮贸易措施的最大受益者?3. 全球采购策略如何转向?跨国企业会不会被迫调整供应链,转向其他地区?这场调查,表面上是关于“公平竞争”,实则牵动一整条产业链的神经。是保护欧洲产业的必要之举,还是可能推高全市场价格的贸易壁垒?欢迎评论区理性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