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受访时再次语出惊人:“我真的认为,我的国家——美国,仍然是世界的希望,仍然是世界上光辉的典范!” 张忠谋最近那句“我的国家是美国”,让不少人心里都拧巴了,有人觉得他说话太直接,也有人觉得他有自己的立场和考量。 没人否认张忠谋的商业传奇。从美国德州仪器的底层工程师,到执掌三万员工的副总裁,再到回台创办台积电,用专业代工模式横扫全球,让台积电拿下全球先进制程一半以上的份额。可以说,全球每两部手机里,就有一部装着台积电造的芯片。 但这份传奇的底色,如今正被 “美国情结” 染得越来越复杂。最直观的就是台积电那桩轰轰烈烈的赴美建厂计划 — 喊了四年,烧了几百亿,却越干越拧巴。 最初说投资 120 亿美元建 5 纳米工厂,结果越投越多,硬生生涨到 400 亿。花三倍的钱,干一样的活,为啥?因为美国根本没有造先进芯片的配套产业链。 想找高端光刻胶?没有。想要特种气体?得从亚洲空运。就连熟练的技术工人,翻遍全美国都凑不齐,最后只能从台湾抽调上千名工程师,来回飞、驻点干,光补贴就花了不少冤枉钱。 可即便这么难,台积电还是咬着牙加码。2024 年又宣布提前启动 2 纳米工厂,为啥这么 “执着”?答案藏在美国的《芯片与科学法案》里。想拿最高 390 亿美元的补贴,就得签 “卖身契”:十年内不能给大陆新建或扩建先进制程工厂,还得把核心产能留在美国。 张忠谋那句 “美国是世界希望”,与其说是心里话,不如说是给美国政府递的 “投名状”。拿人家的补贴,就得表人家的态,可这姿态摆得越足,台积电的路越走越窄。 一边是被美国绑住手脚,另一边是台湾本土的产业根基在悄悄松动。台积电把 3 纳米、2 纳米这些压箱底的核心产能搬到美国,最受伤的是台湾的上下游企业。 设备供应商没了订单,材料厂商丢了客户,2024 年台湾半导体设备出口直接降了 12%。更要命的是人才流失,2000 多名核心工程师被调去美国,这些都是能造 “芯片心脏” 的顶尖人才,他们一走,台湾本土的技术研发节奏直接慢了半拍。 有人说张忠谋是为了企业利益,可这利益背后,是台积电越来越深的 “信任危机”。大陆是台积电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可一句 “我的国家是美国”,让不少大陆客户心里打了鼓。 再加上美国逼着台积电断供华为这类企业,大陆企业只能加速自主研发,中芯国际的 N+2 工艺已经能造 7 纳米芯片,虽然比台积电差一点,但足够满足中低端需求,慢慢抢走了台积电的份额。 台积电内部也悄悄起了波澜。公司里有大量大陆、台湾和东南亚的员工,不少人听到那句 “我的国家是美国”,心里都不是滋味。 2024 年第三季度,研发部门的离职率涨了 7%,走的还都是掌握关键技术的骨干。大家跟着台积电干,图的是全球化的发展机会,可现在公司越来越偏向美国,连企业文化都变了味,不少人觉得没了奔头。 其实张忠谋的选择,也是当下很多跨国企业的困境。以前搞全球化,美国设计、台湾制造、全球销售,怎么赚钱怎么来。 可现在不一样了,美国要 “芯片供应链去中国化”,欧盟要 “自己造芯片”,大陆要 “自主可控”,地缘政治把产业链拆得七零八落,企业只能选边站。 张忠谋选了美国,可这选择真的能让台积电高枕无忧吗?美国的补贴不是白拿的,限制条件越来越多;欧洲也在抢芯片产能,逼着台积电去欧洲建厂; 大陆市场在慢慢流失,自主替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台积电就像站在十字路口,被大国博弈推着走,想两边讨好,结果可能两边都不讨好。 张忠谋已经 90 多岁了,他或许能为台积电铺好眼前的路,可未来台积电能不能摆脱 “棋子” 的命运,能不能守住全球芯片龙头的地位,谁也说不准。 参考资料: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受访时语出惊人:“我真的认为,我的国家——美国,仍然是世界的希望,仍然是世界上光辉的典范!” 2025-10-26 21:29 海峡导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