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女护士火了! 云南曲靖,一名女护士为了能让患者减少抽血时的痛感,每天拿着针

微光下的暮色 2025-11-14 13:21:08

这位女护士火了! 云南曲靖,一名女护士为了能让患者减少抽血时的痛感,每天拿着针头对着泡沫板苦练,终于在练习扎了10万针后成功了,当网友看到堆起来的泡沫板后,也是称赞道:中国好护士!据悉,这位女护士姓蒋,今年27岁,在一三甲医院上班,为了练习飞针采血,几乎每天都要在泡沫板上练习,有时候一天就要扎两个泡沫板,一个板上就要扎3000针,她数了一下,自己扎了30多个泡沫板,这算下来就是10万多针。 提起抽血,估计不少人都有过手心冒汗的经历,尤其是看到细细的针头对准血管时,哪怕知道痛感不会太强烈,也忍不住想往后缩。对蒋护士来说,这份对患者的共情,正是她盯着泡沫板反复练习的初心。刚入职那会,她跟着前辈给患者采血,见过小朋友因为害怕哭闹不止,也见过老人血管弹性差,采血时需要反复调整针头位置,每一次患者皱起的眉头,都像小石子一样落在她心里。 那时候她就琢磨,能不能把采血的技术练得更娴熟些,让针头刺入的瞬间再快一点、准一点,哪怕能减少一丝痛感也好。前辈告诉她,“飞针采血”讲究的是手感和熟练度,没有捷径可走,只能靠一遍遍练习找感觉。从那天起,蒋护士的值班室里就多了一摞泡沫板,只要下班有空,她就拿起采血针,对着泡沫板上模拟的血管位置反复穿刺。 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她总也找不准“力道”,要么扎得太浅,针头只戳破了表层泡沫;要么用力过猛,直接把泡沫板戳出个窟窿。有时候练得久了,手腕又酸又胀,手指因为长时间握着针头,指尖都有些发麻,可她揉一揉手腕,换一块新的泡沫板,又接着练了起来。同事们偶尔路过值班室,总能看到她坐在桌前,眼睛盯着泡沫板,手里的针头稳稳落下,“噗嗤”一声轻响后,又迅速拔出来,紧接着调整姿势,准备下一次穿刺。 有人问过她,每天对着冷冰冰的泡沫板扎上万针,难道不会觉得枯燥吗?蒋护士笑着说,刚开始确实觉得单调,可一想到要是能把技术练扎实,下次给小朋友采血时,孩子能少哭一会儿,给老人采血时,能少让他们遭点罪,就觉得这些重复的练习都值了。她还特意观察过不同人群的血管特点,把泡沫板分成不同区域,模拟小孩纤细的血管、老人较脆的血管,针对性地调整穿刺角度和力度,有时候一个细微的姿势调整,她都要反复练上几百遍,直到形成肌肉记忆。 后来,蒋护士的“飞针采血”渐渐出了名,不少患者去医院采血,都特意打听能不能让她来操作。有一次,一个刚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因为要做体检,一进采血室就哭个不停,家长哄了半天也没用。蒋护士走过去,先拿出小玩具跟孩子聊了会儿天,趁着孩子注意力被吸引的瞬间,手里的针头快速落下又拔出,整个过程不到一秒钟。孩子愣了一下,止住哭声问:“阿姨,针已经扎完了吗?我怎么没感觉到疼呀?”那一刻,蒋护士心里的成就感,比任何奖励都来得真切。 网友们看到她堆在角落里的30多个泡沫板,上面密密麻麻全是针眼,有的泡沫板因为扎得次数太多,边缘都已经起了毛边,纷纷忍不住点赞。有人说,“这10万针背后,全是对患者的用心”,也有人感慨,“哪有什么天生的‘神手’,不过是日复一日的坚持”。不过也有少数人觉得,护士掌握基本的采血技能就够了,没必要花这么多时间在泡沫板上“死磕”。可在蒋护士看来,医护工作从来没有“足够好”,只有“更用心”,哪怕是看似简单的采血,多练一遍,患者的痛感就可能少一分,这份“死磕”,值得。 在医院里,像蒋护士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却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守护着患者的健康。有的护士会提前把听诊器焐热了再给患者检查,有的医生会耐心地把病情和治疗方案拆成通俗的话讲给患者听。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就像一束束微光,汇聚起来,温暖着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微光下的暮色

微光下的暮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