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世之乱”平息,海盗归还安世半导体控制权,虽说我们赢了,可有件事意难平,那帮吃里扒外、助纣为虐的洋高管,该怎么清算? 这场从9月延烧到11月的风波,是赤裸裸的地缘政治对冲。荷兰政府的突然接管、美国财政部的新规、安世高管的临阵倒戈,一步步把这场博弈推向高潮。而如今中方以韧性与策略实现反转。 安世是全球功率半导体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汽车、电池、新能源,每一样都离不开它的产品。闻泰科技收购它的时候,正是看中了这块拼图背后的全球话语权,安世几乎成了闻泰的“现金牛”,利润贡献超过七成。 美国财政部推出的“50%穿透规则”,表面是技术制裁,实质上却是点名要让中资企业“断血”。荷兰政府立刻跟进,以《物资供应法》为由冻结安世资产。中方CEO张学政被停职,就像一场早就安排好的剧本,照着节奏一招接一招地走。 最让中方难咽的是企业内部,自己选出来的高管,最后成了“内应”,主动给对手开门。荷兰政府早就把“换掉中国籍CEO”作为豁免条件偷偷告知了高管们。他们没有半点风声透露给中方,反而反手就是一刀。这种“吃里扒外”的操作,不只是情绪上的愤怒,更是一次深刻的治理危机警示。 控制权失守的那几天,安世荷兰总部甚至直接指令切断中国工厂的晶圆供应链,几乎把整个东莞生产线逼到停摆边缘。如果不是中方迅速启动多地备份方案、调配国内封测资源,这次可能真要“断供”成真。 这场围猎行动的精密之处在于,它是一连串配合良好的组合拳,里面既有规则设计,也有人为操控。中方赢下来的背后,是产业链的韧性,也是预案的成熟。 11月份的时候,荷兰方面突然宣布将于本月内归还安世控制权,政治博弈暂时让位于市场理性,欧盟在这件事上没站出来撑荷兰,美国也没再追加新一轮制裁,这场局虽然是政治起头,但芯片产业的多边依赖关系太复杂,真打到脱钩那一步,各方都难以承受。 这起事件也暴露了“欧美设计+中国制造”的模式短板,一旦设计端被切断,制造端就成了“无米之炊”。闻泰正考虑把一部分高端封装产线转回国内,接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以降低对SWIFT体系的依赖。毕竟,谁都看得出来,地缘摩擦不会止步于这一战。 行业层面,对那几位倒戈高管的后续处理也在酝酿中。业内不少声音建议将其列入“信任黑名单”,在行业内形成职业处罚机制。这种做法未必能彻底阻止“叛逃”,但起码能在道义层面画出红线。毕竟,企业不是没有风险,但不能纵容背叛。 曾经的信任机制、公司治理范式、国家间的技术合作,如今都被地缘政治搅得七零八落。而对于中资企业来说,走出去已经不是简单的“买买买”和“控股权”,而是要全面重构对“控制”的理解。 当你站在全球产业链的关键节点上,别人不会因为你是“股东”就放你一马。相反,他们更会盯着你手里的权力,找准时机“围猎”。这时候,制度比股份更重要,预案比情绪更管用。 中方,一边反制、一边维稳,没有情绪化出牌,也没有贸然升级。这是一次“以静制动”的典范操作。控制权拿回来了,但产业链韧性还得继续强化。对中方来说,胜利不等于结束,归还也不代表认错。这像是一次战略博弈中的节奏调整。 全球芯片产业不可能回到“非政治化”的纯粹时代了,这一点已经很清楚。未来可能还有比安世更复杂的局等着。 参考资料: 湖南日报:安世之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