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死不向中国低头!”6年前,日本车企铃木表示就是死,也不会向中国市场低头,随后便以1块的价格,把50%股份卖给了长安,就这样退出了中国市场,那么这么多年过去了,他现在怎样了? 铃木这个日本车企,早年间在中国混得风生水起,大家都记得它那小巧实惠的车型,像是奥拓和雨燕,成了不少人第一辆车的回忆。 回想上世纪80年代,铃木看准了中国汽车市场刚起步的机会,1984年就跟长安汽车牵上手,成立了合资公司长安铃木。 那时候,中国人买车还挺新鲜,铃木的小型车正好对得上需求,省油、好停、价格亲民,很快就打开局面。 铃木不光卖车,还带过来不少技术,让长安学到怎么造车,生产线也建得热火朝天。 到了90年代和2000年代初,铃木在中国销量节节高升,一度成为小型车领域的王者,市场份额稳稳的。 很多人开着铃木的车上下班,觉得这车可靠又不费劲,那段日子铃木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也帮着中国汽车产业打下基础。 可好景不长,进入2010年后,中国车市变天了,老百姓收入涨了,对车的要求也水涨船高,不再只图个代步,大家开始追大空间、强动力、各种高科技配置。 SUV和中型车热卖起来,本土品牌像吉利、长城、比亚迪这些,靠着快速迭代,推出性价比高的车型,智能屏、自动驾驶辅助啥的都加上了。 铃木呢?它还是死守小型车那一套,老车型设计没大改,空间挤、配置少,价格也没多大优势。 结果销量从高峰的几十万辆,一路滑到谷底,经销商库存压得喘不过气,工厂开工率低得可怜。 外界劝铃木换思路,针对中国口味加长轴距、升级内饰,或者多跟本土企业联手开发新款。 可铃木高层咬牙不松口,坚持自己的风格,说什么都不肯为中国市场弯腰,公开放话“就是死也不会低头”。 这态度一出,经销商心凉了半截,消费者也转投别家,合作方长安眼睁睁看着公司业绩崩盘。 撑不住了,铃木终于在2018年低头了,它把长安铃木的50%股份,以象征性的1块钱甩给长安,彻底打包走人。 这不叫转让,倒像扔烫手山芋,因为合资公司那时已经亏得一塌糊涂。铃木还退出了另一个跟江西昌河的合资项目,全面撤出中国这个全球最大汽车市场。 退出时,铃木高层还嘴硬,说是为了集中资源去印度和东南亚这些地方,外界一看,这哪是战略调整,明明是被市场逼走的。 中国消费者偏好SUV和新能源,铃木的小车完全跟不上节奏。铃木撤了,长安接盘后,没闲着。 它改造了铃木留下的生产线,融入本土需求,推出长安欧尚这些新品牌,空间大、配置足,很快就翻身。 工厂从冷清变热闹,周边的供应商链也跟着活络起来,现在,长安汽车市值蹭蹭涨,新能源车卖得飞起,成了中国车企中的佼佼者。 铃木撤出中国后,把赌注押在印度身上。那里是它最大市场,通过控股的马鲁蒂铃木,占了印度一半江山。 小型车在印度受欢迎,路窄人多,铃木的车正好合适,2018年后,铃木加大印度投资,建新厂、推新款,销量一度创纪录。 2024年全球销量超300万辆,印度贡献了大头,可麻烦也来了,中国车企杀入印度,像长城、比亚迪带着电动车和智能科技,低价高配抢市场份额。 马鲁蒂铃木的市场占有率从50%掉到40%多点,压力山大,铃木想转型,宣布投80亿美元建EV工厂,目标到2030年推15款电动车。 可中国稀土出口管制一出,影响EV电机生产,马鲁蒂说短期没事,但长远得找替代。 加上奥斯姆·铃木这位传奇老总2025年初过世,公司领导层变动,市场份额继续滑坡。 铃木还跟丰田深化合作,从2019年起共享EV电池和平台技术,帮它补课电动化。 日本本土呢?铃木的根基在那,但市场饱和了,大家爱大车,铃木的小型车卖不动,只能靠几款经典款维持。 近年来,铃木关了两家老厂,裁员3000多,研发预算缩水,新EV车型拖了好几年,2025年才亮相概念车,计划2026年上市。 可中国EV巨头如比亚迪已经进军日本,针对小型车市场,铃木的优势被蚕食。 东南亚和南美这些老地盘,也面临中国品牌的挤压,份额萎缩,铃木全球营收2025财年上半年持平,利润微增,但靠卖资产补窟窿。 股票涨了45%,看起来不错,可对比中国车企的爆发,铃木的存在感淡了,铃木的遭遇,让人看到市场无情,谁不适应谁出局。 可铃木也没彻底趴下,它在印度还有底子,跟丰田联手追EV,未来或许能翻盘,关键是学乖点,别再死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