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还是发生了!”浙江,25岁女子沉迷短视频,每天都要刷到凌晨三四点,而且越看越兴奋,半个月前,她突然高烧至38℃,同时还出现脑胀等症状,高烧一个星期后,女子前往医院检查,被诊断为脑膜炎!网友:都是手机惹的祸。 姑娘的生活节奏很简单,白天上班忙忙碌碌,晚上下班回到家,往床上一躺手机一拿,就成了她一天里最 “惬意” 的时刻。 本来只是想刷半小时短视频放松一下,可一旦点开就再也停不下来,那些 30 秒一个反转、1 分钟一个亮点的视频,像一颗颗裹着糖衣的小炮弹,精准击中她的兴趣点,每看一个就忍不住想看下一个。 多巴胺在大脑里不断分泌,越刷越兴奋,越看越精神,不知不觉就从晚上十点熬到了凌晨三四点,有时候甚至能刷到天快亮才昏昏沉沉睡去。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大半年,她从没觉得有什么问题,反而觉得这是缓解工作压力的好办法。可半个月前,意外突然降临,那天早上醒来,她就觉得浑身发冷,量了体温,已经烧到了 38℃,脑袋还胀得嗡嗡作响,像有无数只小虫子在里面爬,她以为只是普通感冒,吃了点退烧药就没当回事,想着扛一扛就过去了。 可没想到高烧不仅没退,反而断断续续烧了整整一周,期间脑袋越来越疼,有时候疼得直冒冷汗,连饭都吃不下,走路都有些晃悠,这时候她才慌了神,在家人的陪同下去了医院检查。 一系列检查下来,结果让所有人都愣住了,脑膜炎,医生看着她的检查报告,无奈地说,她的免疫系统已经严重受损,就像一座没了守卫的城池,病毒自然轻易就攻了进来,而罪魁祸首,就是她长期熬夜刷手机的习惯。 其实不止她一个人,现在很多年轻人都陷在这样的困境里,打开手机,算法总能精准捕捉到我们的喜好,把我们喜欢的内容源源不断推过来,无限上滑的操作就像一部永远不会停的老虎机,总让人期待下一个更精彩的内容,手指根本停不下来。 我们的大脑在这种持续的碎片化刺激下,慢慢变得 “懒惰”,习惯了这种廉价又即时的快乐,再也沉不下心来做一件需要专注的事。 有专家说,这其实是一种 “脑腐”,不是大脑真的腐烂了,而是长期被碎片化信息冲击,负责专注和情绪控制的前额叶皮层功能受损,你有没有发现,现在想安安静静读一本书,没翻几页就想拿起手机,工作时想集中精力处理一个任务,脑子里总忍不住蹦出短视频里的画面,注意力连三分钟都维持不了,这不是我们变笨了而是大脑已经被这种沉迷模式驯化了。 而身体的代价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沉重,颈椎变形、视力下降这些都是小事,真正可怕的是免疫系统的崩溃,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曾接诊过一批患者,一个月内就有 8 名年轻人因为类似的情况中招,平均年龄只有 26 岁,最小的甚至才 16 岁,他们无一例外都是 “熬夜刷手机高手”。 更让人揪心的是 30 岁的小张,他和这位浙江姑娘有着几乎一样的生活习惯,每天熬夜刷手机到凌晨,病毒没有给他任何缓冲的机会,直接侵入了他的脑实质,虽然经过全力抢救保住了性命,但他的智力却退化到了 3 岁孩子的水平,连简单的话都说不清楚,走路也需要人搀扶,好好的人生就这样被改写了。 很多人把这些悲剧归咎于手机,可仔细想想,手机只是一个工具,真正的问题不在手机,而在我们自己,为什么我们宁愿对着小小的屏幕看别人的生活,也不愿抬头看看身边的家人朋友?为什么虚拟世界里一个廉价的点赞,带来的满足感竟然能超过现实工作中的一次突破?为什么算法推送的内容,会比家人的关心更让我们着迷? 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虚拟世界成了很多人逃避现实的廉价避难所,现实中的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的烦恼、生活的平淡无奇,都能在刷手机的瞬间被暂时遗忘,可逃避终究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在虚拟世界里狂欢多久,现实就会以加倍的代价还给我们。 好在这位浙江姑娘还算幸运,经过治疗已经出院康复,出院后她彻底改变了生活习惯,睡前一小时就把手机放到客厅,再也不带到卧室,每天晚上要么看一本纸质书,要么出去散散步,周末还会约上朋友一起爬山、逛街,慢慢的她发现自己不再那么依赖手机,专注力也回来了,身体状态也越来越好了。 其实重建生活不需要像苦行僧一样彻底戒断网络,关键是要给自己的大脑和身体建立起一道 “防火墙”,睡前一小时远离手机,让大脑有时间从碎片化刺激中抽离出来,为睡眠做准备,每天留半小时时间进行深度阅读或者运动,重新激活专注力,多花点时间和家人朋友相处,一起吃顿饭、聊聊天,感受现实生活中的温暖和快乐。 (信息来源:大众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