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秋天,上海一位82岁的老人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说:“我是谷正文,就是当年的郭同震。”接电话的是著名表演艺术家张瑞芳,而电话那头的声音,把她带回了六十多年前的岁月。 2007 年台北荣民总医院,97 岁的谷正文临终前,手指仍指着床头的演剧队合影。 照片里 19 岁的张瑞芳笑着,20 岁的他站在一旁,这是他一生唯一没丢弃的旧物。 没人知道,这个被称 “活阎王” 的特务,曾是抗日演剧队里会补草鞋、煮热粥的郭同震。 1937 年济南破庙里,抗日演剧队的第一顿晚餐是掺沙子的窝头,郭同震却吃得香。 他主动帮队友劈柴生火,说 “吃饱了才有力气演戏抗日”,张瑞芳看着他忙碌的背影,觉得很可靠。 有次演出道具不够,他连夜用硬纸板做枪,画得惟妙惟肖,让演出顺利完成。 队员们都爱跟他搭档,说 “同震哥脑子活,还肯帮忙”,那时没人怀疑他的身份。 1938 年演剧队辗转河北时,遇到日军空袭,郭同震把张瑞芳推进防空洞。 自己却跑回去拿演出用的乐谱,说 “这些是宣传抗日的武器,不能丢”,张瑞芳很感动。 可没人知道,当晚他就悄悄把演剧队的行程,传给了军统联络人。 他看着队友们为抗日热情高涨的样子,心里没有愧疚,只觉得 “任务要紧”。 1940 年 9 月,郭同震留下一张 “回家探亲” 的字条,再也没回演剧队。 张瑞芳和队友们四处打听他的消息,直到后来听说他投靠日军,成了汉奸。 有队员气得哭:“他怎么能背叛我们,背叛抗日!” 张瑞芳没哭,只是把他补过的草鞋收了起来。 后来演剧队到了延安,张瑞芳把全部精力投入文艺工作,用表演鼓舞军民。 1945 年抗战胜利后,郭同震改名谷正文,成了军统北平特别勤务组组长。 他抓捕进步人士,手段残忍,有人劝他 “手下留情”,他却冷笑 “这是我的工作”。 而张瑞芳在解放区演出,《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剧目,深受群众喜爱。 两人一个在黑暗里作恶,一个在光明中奉献,人生轨迹彻底背离。 1949 年谷正文逃到台湾,继续搞特务活动,迫害吴石将军、朱枫烈士等人。 他住在宽敞的房子里,却总在夜里翻看那张演剧队合影,手指划过张瑞芳的脸。 而张瑞芳留在大陆,1950 年加入上海电影制片厂,开始银幕生涯。 1962 年《李双双》上映,她饰演的农村妇女形象,成了一代人的记忆,拿了百花奖。 1990 年,谷正文退休后,子女们很少来看他,他常一个人坐在沙发上发呆。 有次看到电视里张瑞芳获金鸡奖终身成就奖的新闻,他盯着屏幕看了很久。 而张瑞芳那时仍在关注文艺事业,偶尔会跟老同事提起当年的演剧队,却很少说郭同震。 她把那张补过的草鞋捐给了博物馆,说 “这是历史的见证,要让后人知道抗日的艰难”。 2000 年,谷正文出版回忆录,提到演剧队时,只说 “那段日子很热闹”。 张瑞芳看到报纸报道后,犹豫很久,还是拨通了他的电话,想问问当年的真相。 谷正文轻描淡写的回答,让张瑞芳彻底断了念想,挂了电话就把号码删了。 后来记者采访谷正文,他看着演剧队合影,第一次露出迷茫的神情,说 “那时的天很蓝”。 2007 年谷正文去世时,身边只有干女儿,十个亲生子女没一个来送他。 他的遗物里,除了那张合影,只有一本写满特务活动的笔记本,被台湾相关部门收走。 2012 年张瑞芳在上海去世,秦怡、牛犇等老艺术家都来送她,场面温暖。 她的遗物里,有当年演剧队的乐谱,还有一张她签了名的《李双双》电影海报。 如今,演剧队的故事被收录在文艺史料里,张瑞芳的名字被后人铭记。 她的作品仍在被观看,她的精神影响着年轻的文艺工作者。 而谷正文的名字,只出现在历史的负面记载里,被人唾弃。 那张泛黄的合影,成了两人一生唯一的交集证明 —— 选择光明,终会被铭记;选择黑暗,只会被遗忘。 参考资料:中国新闻网-一张瑞芳一生未生育养子一家从澳洲赶回送终(图)2012-06-30 澎湃新闻-“李双双”张瑞芳的三段婚姻 2020-1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