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人表示:在美国所有华人精英,不管你第一代有多牛,是顶尖科学家还是大学教授,不出两代,你的孩子大概率会变回一个普普通通的中产,一个打工仔,这究竟是为什么? 第一代人的成功,堪称一场不可复制的“完美风暴”。回看改革开放后,从1980年到2000年那段时期,美国正经历半导体和生物医药领域的人才荒。 美国张开怀抱,用H-1B签证在全球精准“捕捞”技术专家,来的这批华人,简直是为美国量身定制的。 超过八成是硕博士,其中57%的人集中在STEM领域。他们不仅脑子活,还特别能吃苦,补英语、打零工,凭着一股拼劲儿闯出了一片天。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美国当时需要的是“会干活的专家”,是能推动产业发展的“工具人”,而不是想让你进入核心圈层、制定游戏规则的“自己人”。 这个初始设定,早就为后来的故事埋下了伏笔,到了第二代,整个人生坐标都发生了偏移。 他们在美国出生,接受的是美式教育,父辈那套“努力就能成功”的剧本,在他们这儿不香了。 清华本硕、斯坦福博士、当上技术总监的张博士,就发现儿子根本不想走科研路,反而向往着自由职业。 孩子们看重的是“兴趣和快乐”华尔街的王女士怎么也想不通,自己的女儿竟然会对环保事业如此痴迷,跑去学了环境科学。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只有32%的华二代会选择父母从事的STEM领域。 这种选择,不是简单的叛逆,更像一种清醒。父辈们挤破头的STEM赛道,如今早已是红海,竞争白热化,薪资优势也在缩水。 孩子们转而去学艺术、传媒、法律,某种意义上,是在主动规避那条看得见的“内卷独木桥”。 就算孩子们愿意沿着父辈的道路走,还会撞上一堵看不见的墙。这堵墙,就是美国社会深层的游戏规则。 数据不会说谎,在科技行业,华人员工占了近三分之一,可高管比例却不到2%。 同等条件下,华人的晋升机会比白人低了整整40%,甚至比印度裔还低了25%。为什么?刻板印象是座大山,华人总被贴上“只会埋头做事、不会领导”的标签,也不懂办公室政治。 反观印度裔,技术不差,但更懂抱团取暖和沟通,高管们一个带一个。而华人的文化信条是“靠自己”,生怕被人说搞小圈子。 这种观念,在一个极度依赖人脉和圈层分配资源的社会里,实在太吃亏了。 最致命的一环,是传承的断裂。第一代移民的社交圈子非常窄,基本就是“华人技术圈”,与主流社会是脱节的。 这导致他们的孩子陷入一种尴尬境地:既融不进父辈的华人圈,又很难敲开真正的美国主流圈子的大门,成了两边不靠的“孤岛”。 社会资源的传递断了线,财富智慧的传递同样存在盲区,很多第一代精英只会把钱存银行、买房子,却不懂得利用信托之类的金融工具进行资本运作。 结果辛辛苦苦攒下的家业,可能被高昂的遗产税砍掉一大截,根本没给孩子留下什么创业的资本。 所谓“精英断层”并不是简单的个人能力退化,它是一场深刻的文化适应与碰撞。 初代蓝图的成功带有时代的一次性,新一代的价值观发生了根本转变,而美国社会的隐形规则和华人家庭传承方式的短板,共同作用导致了这一结果。 我们也要换个角度看问题,就像林医生,他父母是工人,他奋斗成了医生,而他的儿子选择当一名小学老师,生活得非常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