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医案,三味药搭配,一补气、一补血、一安神!这是一则出自清末名医张锡纯的医案

飞翔说健康 2025-11-14 01:31:03

张锡纯医案,三味药搭配,一补气、一补血、一安神!这是一则出自清末名医张锡纯的医案,方名叫“扶中汤”。别看名字平淡,它其实是张锡纯治疗久泻虚脱、气血两亏的一个经典处方。张锡纯非常重视“中气”——也就是脾胃的元气。他常说,脾胃是后天之本,人吃的东西要靠脾胃运化成气血,脾虚了,全身都虚。扶中汤的核心思想,就是“扶脾气、养心血、固根本”,把身体的“中台”立稳,百病自然自愈。这位病人是一位四十多岁的妇人。最初只是心中发热、胸口不舒,结果碰上不对症的医生,给她用了“清火理气”的方子。火虽清了,但脾阳被伤,结果一发不可收拾——开始腹泻不止。后来又换别的医生,给她吃温补药,刚开始好点,但不久又复发,一天拉四五次,整整半年没好。那时候她人都瘦脱了形,虚汗直流,心慌、没胃口,几乎要放弃治疗。张锡纯接诊后,把脉发现脉象虽然虚弱,但没有弦数等热象,于是判断这是“纯虚之证”,还有救。张锡纯认为,泻久必伤脾气,脾虚不能运化,水谷不化成气血,就变成泄泻。她的虚汗、心悸,其实都是心血不足、气虚无力的表现。于是他决定“补脾兼补心肾”,不再走老路——不清火、不猛补,而是用平和、细致的方式把正气慢慢扶起来。扶中汤方子看似简单:炒白术、生山药、龙眼肉。白术健脾燥湿,专治久泻;山药补脾养阴、又能收涩止泻;龙眼肉甘温补心脾、养血安神。三味药配得很巧,一补气、一补血、一安神——脾气恢复,心神安定,中气稳了,泄泻自然就止了。果然,病人服了几剂之后,腹泻停止,但新问题又出现了——出汗太多。张锡纯很细心地观察变化。他判断这虚汗是因为气虚不能固表,于是就在原方中加了龙骨、牡蛎,用来敛汗、安神、固表。果然两剂之后,汗止了,但又出现了浮肿。这一连串变化,别人可能会慌乱,但张锡纯分析得很透。他说,泻的时候,小便本来就少;现在泻止了,小便还是不通,水液无处排出,就会变成汗,汗止了又成肿。根本问题在于——水道不利。他接着考虑,这位病人平常腰部发凉,阳气偏虚,不能用寒凉利尿药,否则更伤中阳。于是他灵机一动,在原方中加了椒目。椒目性温,能通利小便,又不伤阳气,正合这类体质。病人连服十剂,腹泻、汗出、浮肿都彻底消失。张锡纯把这个病例记下来,专门强调:这就是“扶中以立命根”的真实例证。在这案子里,龙眼肉是关键一味。很多人只知道龙眼肉补血安神,其实它还是补脾的良药。张锡纯在书里写得很细:龙眼肉味甘能补脾,气香能醒脾,是脾家要药;同时它色赤入心,能补心血,心为脾母,母子相生,心旺则脾运得力。他还提到,自己常治一些心虚怔忡、容易惊慌的人,会让他们单吃蒸熟的龙眼肉,每天吃一点,坚持下来,心悸安了,睡眠也好。更有意思的是,张锡纯还发现,龙眼肉对“大便下血”也有奇效。他认为这类出血多是脾虚不能统血,用龙眼肉补脾益血,脾气一复,血自然能摄。这说明龙眼肉不只是补心神,更能补中气、统血脉。它不是猛药,但温而不腻,能让身体从里到外恢复协调。张锡纯特别强调,真正的补不是“越补越热”的那种,而是“让身体自己恢复运化的能力”。这个医案其实很好地体现了张锡纯的医学思想。他主张“中气为本”,强调“调和阴阳,扶正祛邪”。那位妇人的病情复杂,看似多变,其实病根始终在“中虚”。别人只看到泻、汗、肿的表象,而张锡纯看到的是“脾胃虚、气机滞、水道不通”这条主线。他不急于攻邪,也不盲目大补,而是用几味平和的药,顺势而治,让身体自己调整。

0 阅读:80

猜你喜欢

飞翔说健康

飞翔说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