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美国忽悠了。中国这两年造完航母才发现不对劲——自己的无人机、太空武器、超高音速

诺原论楚翊许 2025-11-13 23:02:32

被美国忽悠了。中国这两年造完航母才发现不对劲——自己的无人机、太空武器、超高音速导弹早就能干掉航母,那还费劲造它干嘛? 央视一部军事纪录片的播出,意外揭开了中国反航母作战的神秘面纱。当那套从太空到海面的完整打击链条公之于众时,不少人发出疑问:既然我们早已拥有能精准猎杀航母的 “深海利剑”,为何还要耗费巨资打造自己的航母舰队?   这套震撼外界的反航母体系,核心是一条环环相扣的 “杀伤链”。一切都从太空开始,侦察卫星像一双双天眼,在广阔海域不间断扫描,通过高分辨率成像和电子信号捕捉,初步锁定航母的位置。 就说东风-21D,早年前在戈壁沙漠的实弹打靶里,两枚就把模拟美军“尼米兹”级航母的水泥靶标打穿了六层甲板,一个炸在机库位置让舰载机没法起降,一个轰在动力舱直接瘫痪航行,打击精度还控制在15米以内,这准头简直跟狙击枪似的。 还有现在的鹰击-20,10马赫的速度让它飞1000公里只要10分钟,美国航母的舰载机还没来得及升空,导弹就已经到头顶了,就算是美军引以为傲的宙斯盾系统,面对这种速度的目标拦截概率也低得可怜,毕竟乌克兰战场上爱国者-3拦“匕首”的糟糕表现摆在那。 就别提东风-26了,3000到4000公里的射程能直接覆盖二岛链,弹头还能核常切换,量子北斗制导让它抗干扰能力翻了10倍,往黄海一部署,关岛的安德森基地都得紧张。 但要是真以为有这些“大杀器”就不用造航母,那可就把远洋作战想简单了。 就说反舰导弹的短板,东风-21D虽然能机动部署,但终究还是陆基武器,部署范围受地理限制,总不能把发射车开到太平洋正中间去吧? 鹰击-20再厉害,单舰携带数量有限,而且高超音速导弹造价比普通导弹高得多,不可能像机关枪子弹一样无限量供应。 关键是导弹是“一锤子买卖”,打出去就完了,可远洋海域需要持续控制,总不能指望导弹打完了就让这片海自己听话。 2025年东部战区在黄海部署东风-26的时候,要是没有山东舰在西太平洋的远洋训练配合,光靠陆基导弹只能形成“区域拒止”,没法真正实现“远洋存在”,这就像手里有把锋利的刀,却没有能伸到远处的胳膊。 航母的价值恰恰就在这“胳膊”和“持续在场”上。辽宁舰去年在西太平洋的演练里,搭载的歼-15舰载机作战半径能到800公里,配合055大驱上的鹰击-20,正好形成“舰载机800公里警戒+导弹1000公里打击”的双层火力网。 要是遇上突发情况,航母上的预警机可以接替被干扰的卫星持续跟踪目标,无人机还能引导导弹修正轨迹,这可比单一的导弹发射车灵活多了。 而且航母是个移动的指挥中心,2025年四海联动演习的时候,山东舰就承担了协调陆基东风-26、海基鹰击-21和空基无人机的任务,让原本分散的反舰力量拧成了一股绳,这种体系化指挥能力是任何单一武器都比不了的。 再往实际了说,远洋任务可不只有打仗。亚丁湾护航这些年,要是有航母在,舰载机随时能起飞巡逻,比驱逐舰的直升机覆盖范围大得多,商船看到自家航母在附近,心里也踏实。 真遇上撤侨之类的紧急情况,导弹可没法载着同胞回家,但航母的甲板和机库能快速转运人员物资,这才是大国责任的实实在在体现。 美国海军为啥明明有LRASM反舰导弹,还死死抱着11艘航母不放?道理其实一样,导弹能打赢海战,但航母能控制海洋,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战略层级。 有意思的是攻防的互补性。东风-26和鹰击-20能把敌方航母挡在1000公里之外,这就给航母撑起了安全的“保护伞”,让咱们的航母可以放心地在第二岛链内活动; 反过来,航母的存在又能把反舰导弹的“眼睛”和“耳朵”推得更远,原本东风-26只能靠卫星定位,现在有了航母上的预警机和无人机,就算卫星信号被干扰,也能精准锁定目标。 2025年的演练里,鹰击-21从岛礁垂直发射,配合山东舰的舰载雷达引导,突破宙斯盾的概率直接超过了70%,这就是1+1大于2的效果。 那些觉得“有导弹就不用航母”的想法,其实是把现代战争当成了单一武器的比拼,就像以为有了狙击枪就不用步兵班一样可笑。 中国海军从近海防御走向远洋,靠的从来不是某一件“杀手锏”,而是这套从太空到海面、从导弹到航母的完整体系。 反舰导弹是戳出去的矛,航母是护住家的盾,又是伸出去的手,两者搭在一起,才能真正做到“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能打回去”,这才是远洋战略的真正门道。

0 阅读:2
诺原论楚翊许

诺原论楚翊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