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面对一个强大的中国,已经十分头痛了,它不会不允许再出现第二个中国。所以,印度

幕沧小澜 2025-11-13 22:52:42

美国面对一个强大的中国,已经十分头痛了,它不会不允许再出现第二个中国。所以,印度的未来将面临美国的强力打压。历史上美国对GDP达到美国40%的国家,都毫不犹豫把它打垮。前苏联是一个,日本是一个。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经贸往来正红火,日本经济总量一度逼近美国的四成,美国觉得自己的市场被压得喘不过气,于是推动了《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快速升值。 这让日本的出口一下子变得不那么赚钱,国内原本就不稳的经济泡沫也因此破得更快,日本的增长势头被彻底按住。 如今看向印度,美国关税的打击落在纺织和制药这些支柱产业上,效果很可能像当年的日本一样——削掉它的外贸锋芒,慢下经济的步子。 日本是经济战的受害者,苏联则是消耗战的典型。上世纪七十年代,苏联的经济实力曾逼近美国的六成,美国采取了多管齐下的办法,空竞赛、扶持反苏势力、拉拢欧洲盟友,最终逼得苏联投入巨额军费,与美国在各条战线上硬碰。 几年下来,军备负担压垮了苏联的经济,也让它在九十年代崩溃。美国这一招的关键,是让对手陷入长期消耗,把发展资源变成军费账单。 今天美国向印度输送军事技术,表面是帮它提升力量,实际上是希望它在地缘安全上担更重的担子,和周边国家形成对峙,把资源耗在国防上而不是发展经济。 除了直接施压,美国还有一套更隐蔽的手段,就是用自己主导的全球贸易和金融规则,把对手限制在一个有利于美国的轨道里。冷战后,美国借着唯一超级大国的身份,塑造了全球化的秩序。 俄罗斯在这个格局下复苏乏力,中国和印度虽然在努力融入,但一旦增速和体量逼近美国的红线,美国便会在规则里加细节、设门槛,让追赶者永远跑在它设计的赛道上。 中国因为经济一度接近美国的七成,在金融危机后迅速赶上,美国的反应是发动大规模的贸易战。 纵向看,这条“红线”出现在不同国家的经历里,苏联六成、日本四成、中国近七成,只要触碰到,美国的防御机制就会启动。 印度如今的经济已接近三成,在保持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不久后可能逼近那道警戒线,所以美国提前出手,把潜在对手的速度降下来。 印度的问题还不只是外部压力。国内的基础设施薄弱、教育水平参差、贫富差距扩大,以及宗教冲突,都在拖着它的后腿。 这些内部矛盾和外部打压结合在一起,让印度在前进的路上并不轻松。美国很清楚这一点,所以它的手法更精准,既不用完全翻脸,又能达到延缓发展的目的。 但是,今天的世界格局不再是美国一家独大,中国的成功顶住了压力,多极化的趋势愈发明显。 这让后来者,看到了更多可能,可以在保持必要合作的同时,利用全球更多资源和伙伴去分散风险,不必把命运完全捆在美国的规则下。

0 阅读:106

猜你喜欢

幕沧小澜

幕沧小澜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