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刷到的消息,心里咯噔一下。 乌克兰,从今天起,全国,全天,轮换停电。 一家顶着半边天的主力发电公司,直接被一波空袭给干到彻底瘫痪了。 这不是误炸,也不是瞎打。而是算计好的,一刀一刀,往你最疼的地方割。 这种精准到骨子里的打击早不是新鲜事,而是俄军把能源当靶子练了三年的“拿手绝活”。 乌克兰最大的能源集团之一DTEK光是有记录的袭击就扛了180多次,51名工人受伤,3人丧命,到最后连运营的所有发电设施都被干到瘫痪,直接拖垮了基辅、敖德萨一大片地区的供电。 现在的打法比之前更狠,不再是瞎扔导弹,而是玩起了“精准外科手术”——利沃夫州的热电厂先是被2枚匕首高超音速导弹砸开缺口,接着5枚Kh-101巡航导弹补刀,最后50多架伊朗“小摩托”无人机像蜂群一样俯冲,连逃生的缝隙都不留。 不少无人机被漆成黑色,晚上飞过来跟隐形似的,雷达都难抓踪影,简直是给能源设施量身定做的“夜行刺客”。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破坏,而是算准了民生命脉的“窒息战术”。 冲突前乌克兰一半以上电力靠核电,三成靠火电,顿巴斯的煤和扎波罗热的核电就是能源命脉,现在这些命脉全成了被砍的目标。 3月里一轮空袭就干废了全国超2/3的发电能力,到了冬季更是直接毁掉65%的发电设施,相当于把全国的电力骨架拆得只剩残垣断壁。 之前“供电两小时,停电四小时”好歹有盼头,现在的全国轮换停电纯靠“随机播放”,基辅晚上黑得能当夜视仪测试场,连路灯都成了稀罕物,居民出门得揣着手电筒,跟穿越回几十年前似的。 能源一断,整个社会的齿轮都跟着卡壳。医院的呼吸机靠柴油发电机续命,学校只能改成烛光教室,军工企业连炮弹都造不出来,泽连斯基都坦言“没电力,无人机和炮弹都是废铁”。 普通人的日子更是过山车,黑市上的柴油发电机价格翻了好几倍,还得排队抢,电价直接飙到之前的5倍,相当于每个月多掏一笔“黑暗税”。 有老人为了省点发电机的油,晚上就裹着厚棉袄坐在黑暗里,听着远处的爆炸声发呆;年轻人倒是学会了变通,把手机充好电带到咖啡馆蹭网办公,只不过咖啡馆的电力也时断时续,电脑随时可能突然黑屏。 最讽刺的是攻防成本的悬殊,俄军的自杀式无人机一架才几万美元,乌军拦截用的IRIS-T导弹动辄上百万,相当于用黄金去打蚊子,拦得越狠亏得越多。 到后来乌军实在耗不起,只能用高射机枪凑数,对着无人机群乱扫,场面看着热闹,实际拦截效果大打折扣。 要命的是这边抢修队刚把输电线路接好,那边导弹又呼啸而来,形成了“遭袭—停电—抢修—再遭袭”的死循环,能源工人简直是在炮火里“走钢丝”修电。 但普通人的韧性往往藏在这些狼狈里。联合国数据显示,1002天的冲突里12000平民遇难,3400多所学校医院被毁,1000多万人流离失所,但留在故土的人还在想办法过日子。 基辅的居民自发组织起“电力互助组”,家里有发电机的帮邻居充手机,有多余燃料的分给老人,甚至有人把汽车改成临时电源,给冰箱应急供电。 敖德萨的面包店老板每天凌晨摸黑起来,用备用发电机烤面包,门口贴着“停电不停业”的纸条,价格跟战前一样,只是需要顾客自己带手电筒照明选面包。 这种坚守里藏着无奈,盖洛普民调显示,支持“继续战斗”的人从2022年的73%跌到了38%,52%的人希望谈判停火,甚至愿意在领土问题上让步。 不是不想扛,而是寒冬和黑暗实在磨人——零下十几度的夜里,没有暖气的房间跟冰窖一样,水管冻裂是常事,孩子们只能裹着被子上网课,信号还时断时续。 但即便如此,基辅的图书馆只要来电就立刻开放,志愿者会把蜡烛和毛毯送到避难所,有人在停电的夜晚组织街头音乐会,吉他声在黑暗里飘得很远。 当能源这种最基础的生存资源成了武器,战争就变成了对普通人意志的凌迟。 俄军显然算准了这一点,用低成本的无人机群消耗乌军防空,再用精准导弹敲碎发电核心,把冬天变成帮凶。 但他们可能没算到,那些在黑暗里点起的蜡烛、互相传递的燃料、坚持营业的小店,都是韧性的碎片。这些碎片拼起来,就是一个国家在寒冬里没被压垮的日常,也是对“活着”最朴素的注解——哪怕电力随机播放,日子也得想办法继续过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