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 俄罗斯外长对外表示 11月13日,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明确表示,只要美方愿意以阿拉斯加俄美元首会晤已取得的成果作为对话基础,俄罗斯仍对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第二次俄美元首会晤持开放态度。拉夫罗夫同时透露,具体会晤日期目前尚未确定,但俄美双方之间的接触渠道仍在维持。这一表态为近期波折不断的“特普会”前景增添了新的注脚。 拉夫罗夫此次明确提出以“阿拉斯加会晤成果”为基础,并非凭空而来。他此前曾强调,需要筹备一场“真正能取得成功”的峰会。此处的“阿拉斯加共识”很可能指向此前俄美在战略稳定、核军控等关键议题上达成的初步谅解。将这一前提公开化,意味着俄方希望此次会晤不是一次漫无目的的泛泛而谈,而是能建立在已有进展之上,解决具体问题的务实对话。这也与俄方近期在军控问题上的关切相呼应,例如俄方已提议在《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到期后一年内继续遵守其核心限制,并呼吁双方冷静分析局势,但尚未得到美方的明确回应。 布达佩斯能被俄美双方再次考虑为首选会晤地点,其背后有着微妙的地缘政治考量。匈牙利作为北约成员国,却与俄罗斯保持着独特的能源合作与外交沟通。近期,匈牙利总理欧尔班访美,并为匈牙利争取到了美国对俄能源制裁的豁免,这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匈牙利在俄美之间的特殊桥梁作用。选择布达佩斯,或许能为双方提供一个相对超脱于直接对抗氛围的对话环境。 回顾此次元首会晤的历程,可谓一波三折。早在10月16日,特朗普在与普京通话后宣布将在布达佩斯举行会晤。普京方面也积极回应,指示外交部门做好准备。然而,短短数日后,特朗普却以“感觉时机不对”、“目前会晤无法达成目标”为由取消了计划。拉夫罗夫此前披露的细节更揭示了背后的信任危机——在美方提议后,双方外交高层进行了友好沟通,但后续的筹备会议却因美方未进一步行动而停滞,美方随后甚至将会晤定义为“毫无意义”。这一反复过程清晰地表明,深厚的互信赤字是会晤面临的最大现实障碍。 拉夫罗夫此次为会晤设定明确基础,是俄方外交策略的清晰体现。它不再停留于“是否见面”的程序性争论,而是直接将“谈什么”以及“以何种基础谈”的实质性问题抛了出来。这既为会晤设定了希望取得具体成果的务实预期,也将考验美方是否真正有意愿在既有共识上推进关系。然而,这也可能成为一道门槛,如果双方对“阿拉斯加共识”的理解和重视程度存在温差,那么会晤的筹备可能从一开始就陷入新的分歧。 目前,会晤日期仍未确定,表明关键障碍尚未消除。俄方的表态既展现了对话的意愿,也划出了清晰的界限。这场备受关注的大国互动,最终能否在布达佩斯上演,不仅取决于日程的协调,更根本地取决于双方,特别是美方,是否愿意并能够沿着已有的对话足迹向前迈进。 各位读者,您认为“阿拉斯加共识”能否为陷入僵局的俄美关系打开一扇新的对话之窗?布达佩斯又能否见证一次真正有成效的大国峰会?欢迎分享您的见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