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年间,皇宫金銮殿内,朱元璋端坐龙椅,眼中寒光流转,朝堂上的风云早已不是简单的官职变动那么简单。 就在这金銮殿的帷幕后,一场关于忠与奸、上与下、生与死的大戏,正在悄然展开。 这出戏的主角,就是那个从太常卿一步步爬上来的胡惟庸。 胡惟庸早年籍籍无名,靠着老领导李善长的提携进了中书省,干起了文官里的“公务员”。但他的野心,远不止写写祭文、操持朝会。 他盯上的,是丞相的位置。 问题是,这位置已经被老乡李善长占着。李善长这人一身功劳,朱元璋也不好说废就废。但“病退”这个名头,一出手就很有味道。 1370年,李善长“病了”,被朱元璋“善意劝退”。这个“病”到底真不真,没人敢问。 紧接着,右丞相徐达也被“体恤年迈”,允许不上朝了。 一左一右,两位朝堂顶梁柱全退了,谁能上位?那可是争得刀光剑影。 胡惟庸磨刀霍霍,刚哄着李善长退居二线,回头却发现杨宪抢了先机,正忙着给中书省换血,把浙东老乡们一个个拉了进来。 胡惟庸不干了。他一边联合李善长诉苦“咱们淮人要没地站了”,一边默默调查杨宪的小辫子。 终于,杨宪的外甥作弊落网,杨宪徇私护短,胡惟庸抓住机会,一纸弹劾上奏,朱元璋挥手之间,杨宪人头落地。 权力的缝隙刚一出现,胡惟庸便像条蛇一样,顺势滑了进去。 1371年,胡惟庸升为左丞,离真正的丞相只差一步。搭档汪广洋是个想躺平养老的老实人,朱元璋最烦这种“混饭吃”的,三下五除二把他贬去了外地。 中书省终于只剩胡惟庸一人独揽大权。 他知道朱元璋的喜好,最爱吃河豚——这种处理不好就能毒死人的鱼。 他亲自学,亲自做,亲自试毒。一次次的“生死局”,把朱元璋的信任一口一口吃进了肚子里。 此时的胡惟庸,表面上还是左丞,实际上已经是中书省的王。 唯一阻挡他登顶的,只有一个人:刘伯温。 早年,朱元璋曾请教刘伯温:这胡惟庸可堪重用?刘伯温一句话:这人就像头小牛,有朝一日要挣脱束缚。 一句话,成了胡惟庸的心病。 几年后,刘伯温病重,胡惟庸以“探病”为名,送去了几服药。药没治好病,倒让刘伯温一命呜呼。 是毒杀?是巧合?没人敢说。历史只留下一个模糊的印象:他死得不干净。 老狐狸朱元璋,真的看不清楚胡惟庸的狼子野心吗? 看得清。他不动声色地看着胡惟庸的羽翼丰满,看着中书省的密奏一封封先被胡惟庸拆开,再决定是否交给自己。 朱元璋知道,气球要炸,就得等它吹到最大。 胡惟庸自己也怕。怕朱元璋哪天变脸,于是他干脆在朝中撒下天罗地网。 谁骂他?免职。谁支持他?重用。谁保持中立?你也难逃怀疑。 他把自己侄女嫁给李善长侄子,和曾被贬斥的两位功臣陆仲亨、费聚结盟,甚至秘密控制了朝中大约一万五千名文武官员。 这个数字,就连朱元璋都忍不住皱眉。 可他依旧没动手。 直到“占城贡品”事件爆发,中书省上下贪污私分贡品,胡惟庸却毫发未伤。 大明朝堂,一锅沸水已经煮到盖子快要掀翻。 胡惟庸在朝中目中无人,百官趋之若鹜,门前车马如龙,朱元璋却依旧一言不发,仿佛老眼昏花。 他在等。 等这头野牛撞到墙上。 最终,这场关于信任、野心、政治谋杀的丞相游戏,如何收场,便是下期“胡惟庸案”的高潮。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朱元璋的棋盘上,再聪明的棋子,终究不过是一颗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