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死不向中国低头!”6年前,一日企表示就是死,也不会向中国市场低头,随后便以1块的价格,把50%股份卖给了长安,就这样退出了中国市场,那么这么多年过去了,他现在怎样了?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铃木,一个曾经在中国大街小巷都能看到的汽车品牌,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凭借“奥拓”和“雨燕”两款车,征服了无数中国家庭,奥拓成了许多人走向汽车生活的第一步,雨燕也以其小巧、灵活的身影,成为了不少年轻人钟爱的座驾。 当时的铃木,仿佛与中国的“小车时代”划上了等号,可谁能想到,仅仅几年之后,这个曾经辉煌的品牌会悄然退出中国市场,选择彻底放弃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 铃木的撤退,背后充满了不甘与迷茫,2019年铃木的中国区负责人曾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宁可坚守小型车市场,也不与市场上流行的“大车”竞争,决心不低头,拒绝屈服于流行趋势。 市场却给了铃木当头一棒,虽然它坚守着“品质”与“小型车”这两张牌,但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早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大空间、大配置,尤其是SUV的爆发式增长,让小型车成了市场的边缘角色。铃木坚持的“小车”路,渐渐陷入了困境。 2019年铃木最终决定将长安铃木50%的股份转让给长安汽车,以1元价格彻底退出了中国市场,这一举动,似乎也是它对市场变化的无奈回应,铃木自认为坚守“本质”的选择,在当时也许看起来很有骨气,但无可否认的是,它对市场变化的迟钝,最终让它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那时候铃木似乎没有意识到,消费者真正想要的,是更智能、更环保的车,而不仅仅是“做工精细”的小型车。 即便铃木在退市后,依然凭借着印度市场的需求,短暂找到了生机,2020年,铃木在印度市场卖出了146万辆车,占据了市场的近一半份额,全球营收也达到2.8万亿日元,铃木的高管甚至一度觉得退出中国是正确的选择,印度市场看似给了它重振雄风的机会,这样的风光并没有持续太久,铃木在印度的繁荣,完全依赖低价的小型车,而中国市场早已进入了一个技术和电动化的飞速发展阶段。 2021年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长安铃木转型后的UNI系列车型,利用铃木留下的生产线和技术底子,一年就卖了12万辆,与此同时铃木在印度的车型依然停留在老旧的1.2L发动机上,技术显得极为落后,而印度的芯片短缺危机更是让铃木的工厂停摆了三个月,销量骤降至120万辆。 铃木在电动化上的迟缓,让它在未来的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印度政府已经开始推动新能源政策,而铃木的电动化技术几乎为零,为了赶上进度,铃木急匆匆推出了Maruti eVX纯电动汽车,然而这款车续航仅有300公里,售价也偏高,直接被中国车企的电动汽车压着打,即便如此它的销量也未能如愿,上市一个月后只卖出了不到2000辆。 而此时中国市场的变化已经让铃木再无立足之地,长安汽车接手铃木工厂后,迅速实现了自主品牌的崛起,新的车型一上市就迅速取得市场份额,甚至比铃木巅峰时期还要多,曾经的铃木风光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一波又一波的新兴品牌,尤其是比亚迪、吉利等新能源品牌的崛起,让铃木的市场份额彻底丧失。 铃木在中国的失败,虽然令人唏嘘,但它在印度市场的成功也并非没有意义,铃木通过低价小型车的战略在印度站稳了脚跟,并且依托本地化生产保持了较低的成本,这也为它的全球业务提供了支撑。 面对未来的电动化浪潮,铃木显得力不从心,比亚迪在2023年就卖出了三百多万辆新能源车,而铃木的电动化步伐依旧滞后,推出的电动汽车不仅技术上落后,而且价格也缺乏竞争力。 尽管铃木的成绩在印度、欧洲等市场依然不差,但它依赖低价车市场的局限性已经显而易见,过去铃木凭借小型车打响了全球市场的第一枪,但在如今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浪潮面前,铃木的优势逐渐变得微不足道,曾经的“小车王”如今依靠低价车在发展中国家勉强维持生计,而错过了中国市场的黄金十年,更错过了电动化的浪潮,无法再回到曾经的辉煌。 铃木的经历,不仅是一个品牌的起伏,更是市场快速变化的缩影,曾经的市场主导者,如果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就会被市场所抛弃,无论是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还是全球汽车产业的电动化进程,都在提醒我们,市场永远不会因为一个品牌的固执而停滞不前,铃木的退出,给了我们一个教训——在快速发展的市场中,只有顺应潮流,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