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这名河南初二的女生因为英语试卷背面写了一句“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被老师批评后选择跳水自杀,这件事曾轰动一时,这个女生名叫张玉勤。 张玉勤出生在1958年,家在河南省唐河县马振扶公社付岗村,那地方是典型的农村,村民们主要靠种地过日子。她家里有兄弟姐妹,父亲张文亮是农民,母亲管家务。她身材瘦小,皮肤黑,性格有点内向,不太爱说话,但有时挺倔。1969年她上马振扶公社中学,学校是几排砖瓦房,操场黄土铺的。她在初二(1)班,成绩中等,英语最差,字母单词总记不住。杨天成是她班主任兼语文老师,三十多岁,教学认真,对学生要求高。校长罗长奇四十多岁,管学校纪律严。这些人本来就是普通乡村教育工作者,没想到因为一件事全卷进去了。张玉勤父亲张文亮老实本分,常为孩子教育操心。 1973年三月,张玉勤和母亲因为家务事吵架,她几天没去学校。期末考近了,张文亮去求杨天成,让女儿补考,杨天成同意了。英语考那天,她只得6分,在卷子背面写了顺口溜:“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会ABC,也能当好革命的接班人,接好革命的班,还能埋葬帝修反。”杨天成批卷看到,没太在意,晚上教师会上提了提。罗长奇听说后觉得严重,第二天早操后全校点名批评她,还让各班讨论。杨天成又在办公室单独训她,要她在班上检讨。中午她没回学校,下午没上课,杨天成派人找,没找到。全校组织学生搜寻,第三天在虎山水库发现尸体,公安局确认自尽。 事件上报后,几个月内被定为教育路线问题典型。罗长奇校长职务撤了,杨天成公职开除,留用察看两年,两人后来逮捕。唐河县内280多名老师被列为类似人物,学校秩序乱了。张玉勤被追认为优秀共青团员,政府拨款修烈士墓,碑文表彰她。她家盖了三间瓦房,哥哥上大学机会,父亲当学校贫农代表。全国范围内类似批判活动开展,不少老师受影响。 1977年,科教领域调整,这事重新审查,杨天成和罗长奇处分撤销,恢复工作和工资。罗长奇回校主持,杨天成继续当班主任,后升副校长,1996年退休。他晚年常反思,觉得教育方法有问题,老师说话得注意分寸,别伤学生积极性。县里一度想在张玉勤墓旁建纪念馆,杨天成觉得多年过去,大家日子安稳,不宜再提旧事。 张玉勤事件暴露了当时教育评价不清晰,师生相处拘谨的问题。老师想抓纪律,初衷是管好学生,但用公开批评和逼检讨方式,没考虑孩子自尊。结果一个小事酿成悲剧,影响一大批人。这事提醒教育工作者,严管得配关爱,别一味压着学生走。 杨天成后来说,当初就不该让她补考,更不该反复批评。她一个农村女孩,英语弱,写那些话可能受当时风气影响,觉得学外文没用。老师处理时,没想到她承受不住,事后学校也没及时安抚家属,导致事态扩大。 罗长奇作为校长,下令全校讨论,本想整顿校风,谁知张玉勤想不开。事发后,他组织找人,上报公社,但没能阻止后续波及。处分后,他和杨天成蒙冤几年,平反后继续教书,证明他们本质上不是坏人,只是方法不对。 张玉勤家庭背景普通,父亲张文亮务农,听说女儿事后,他多次去学校要说法。政府后来帮家盖房,哥哥借机上学,这算补偿,但人命没了,家里总有遗憾。村里人提起她,多是叹气。 事件从1973年7月发生,到1974年1月上报中央,几个月内全国知道。河南省委办学习班,追认张玉勤荣誉。唐河县教育局开会讨论,将她事作为典型上报,省里简报传上去。 平反在1977年,邓小平批示过问科教拨乱反正,这事才翻案。杨天成退休后,县里教育系统常拿这事当教训,强调老师多鼓励学生,别一味批评。罗长奇晚年也反思,学校管理得人性化点。 张玉勤写的那句“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简化后传开,影响一代人对外语学习态度。后来教育改革,外语成必修,证明学外文有必要。但她事提醒,学生压力大时,老师得注意引导。 杨天成1996年退休前,升副校长,管教学。他常对年轻老师说,教育不是整人,是育人。别让孩子觉得上学是负担,得激发兴趣。张玉勤事就是前车之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