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不活了!”一小男孩上学频繁丢水杯,弄丢4个水杯后小男孩的爸爸终于忍不了了,最终爸爸做了一个决定,不给儿子买水杯了,直接拿一个袋子装好水给他带去学校。 “笑不活了!这爸爸的操作也太绝了!”一段关于“丢水杯男孩被爸爸用袋子装水上学”的分享,刚刷到就被网友们的笑声淹没。 视频里的小男孩背着书包,手里攥着个透明塑料袋,袋口用皮筋扎得紧紧的,里面装着大半袋清水,走路的时候还得小心翼翼护着,生怕水洒出来弄湿衣服。网友们看了直乐,有人调侃“这是史上最朴素的‘防丢水杯’,丢了都没人捡”,还有人说“爸爸这招简直是‘反向教育’天花板,成本低效果说不定还最好”。 说起来这事儿看着好笑,背后藏着的其实是很多家长都能共情的无奈。小男孩的妈妈后来在评论区补充,孩子刚上一年级,做事还没养成条理,从开学到现在三个月,家里已经换了四个水杯。第一个是带卡通图案的吸管杯,孩子说落在操场了,找了两天没找到;第二个是保温效果好的不锈钢杯,放学接他时发现杯子不见了,老师帮忙问了全班同学也没人见过;第三个是亲戚送的品牌杯,结果刚用一周,孩子说忘在食堂餐桌下,回去找已经没了踪影;第四个是妈妈特意选的轻便塑料杯,还在杯身上贴了孩子的名字贴,没想到才用三天,又被孩子搞丢了,问他放哪儿了,只含糊说“可能在教室,也可能在走廊”。 夫妻俩一开始还耐着性子教育,告诉孩子要珍惜东西,用完及时放进书包,可孩子转头就忘。爸爸看着家里堆着的三个空水杯包装盒,又想到每次买水杯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实在没辙才出了这么个“奇招”。妈妈说,那天早上爸爸找遍家里没找到新水杯,气得哭笑不得,随手拿了个食品保鲜袋,接了水扎紧递给孩子:“以后就用这个,丢了也不心疼,啥时候不丢了,再给你买新杯子。” 小男孩一开始还不乐意,噘着嘴说“同学会笑话我”,爸爸却板着脸说:“笑话总比一直丢东西强,自己的东西管不好,就得承担后果。”没想到孩子真的攥着塑料袋去了学校,放学回来的时候,袋子居然还在,里面的水也没洒多少。妈妈偷偷问他,同学有没有说什么,孩子说“有几个同学问我为啥用袋子装水,我说爸爸怕我再丢杯子”,还小声补充“其实这样也挺好,不用记着要带水杯,用完直接扔了就行”。 这段分享火了之后,网友们的评论分成了两派。一派觉得爸爸的做法特别实在,“现在的儿童水杯动辄几十上百,丢了确实可惜,用袋子装水既省钱又能让孩子长记性,比唠叨一万句都管用”;还有人分享自己的经历,“我家孩子以前总丢橡皮,后来我给他买了最便宜的散装橡皮,丢了就不给换,没过多久他就自己学会保管了”。另一派则觉得这样做可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一年级的孩子正是在意同伴看法的时候,用袋子装水可能会让他被同学嘲笑,反而适得其反”,还有家长担心,“塑料袋不结实,万一破了洒一身水,或者被尖锐物品戳破,容易弄湿课本甚至滑倒”。 其实仔细想想,爸爸的初衷并不是要为难孩子,而是想用这种直观的方式让孩子意识到“保管好自己的物品”是一种责任。现在很多家庭条件好了,孩子想要什么家长都会尽量满足,丢了东西也能马上换新的,久而久之孩子就很难养成珍惜物品的习惯。就像我邻居家的孩子,以前总丢文具,妈妈每次都二话不说买新的,直到有一次他把外婆送的生日礼物——一支刻了名字的钢笔弄丢了,妈妈没再给他买,而是让他用自己的零花钱攒了一个月才重新买了一支,从那以后他再也没丢过东西。 不过话说回来,教育孩子也得讲究方式方法。爸爸的“塑料袋装水”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确实存在一些隐患,比如塑料袋的安全性、孩子可能面临的嘲笑等。如果换一种方式,比如和孩子一起制定“保管物品公约”,丢了东西让孩子通过做家务来“弥补”,或者让孩子自己负责买新的,也许既能达到教育目的,又能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毕竟教育的核心是让孩子明白道理,而不是让孩子感到难堪。 每个孩子的性格和接受方式都不一样,有的孩子吃“硬”不吃“软”,这种直接的方式可能真的能让他快速长记性;有的孩子则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引导,过于强硬的方式反而会让他产生抵触情绪。爸爸的做法虽然有点“硬核”,但也能看出他对孩子的用心,没有一味地纵容,也没有粗暴地批评,而是用一种幽默又无奈的方式给孩子上了一课。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