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女知青张菊芬热恋时,男友哀求说:“你就把身子给我吧,我会对你负责!”

陈砚之 2025-11-12 18:12:48

1970年,女知青张菊芬热恋时,男友哀求说:“你就把身子给我吧,我会对你负责!”谁料,发生关系不久,男友就抛弃了张菊芳,几个月后,她发现自己怀孕了… 张菊芬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家庭,那时候城市生活还算平稳。她从小帮忙家里干些杂事,接触了不少邻里街坊。进入1960年代后期,国家号召城市青年到农村去,她作为其中一员,1969年被分配到黑龙江讷河地区。行李简单,几件衣服几本书,火车上挤满年轻人,大家带着对未来的期待出发。到了村里,条件苦,住土炕,吃粗粮,冬天冷到零下三十度。劳动强度大,她身体弱,农活重,坚持下来。同队的上海男青年常帮她,两人慢慢熟悉。 两人关系拉近后,男青年表达心意。张菊芬同意交往。1970年,男青年得到返城机会,抛弃她,塞给她五元钱,从此没了消息。她几个月后发现怀孕,农村医疗条件差,她一个人承受。怀孕事传开,村里人议论,干部批评,女伴疏远。她压力大,老村支书安排住处,让媳妇帮忙。1970年秋,女儿出生,取名淑凤。 孩子出生后,她没法带回城,怕影响名声和孩子未来。她把女儿送给当地无子夫妇,离别时写下名字。后来几年,她偷偷回村看孩子,有次被养父母发现,警告别再来,她只好停止。返城后,她在上海工作,一直单身,到2005年因肝癌去世。临终握着女儿照片。女儿淑凤在养父母家长大,小时候听村人说不是亲生,她不愿相信。十二岁时,生母来,她拒绝见面。 成年后,淑凤有自己孩子,才懂母亲难处。从养母给的襁褓开始寻亲。2010年,通过寻亲节目找到上海舅舅,得知母亲已故。舅舅说张菊芬一生未提此事,家人不知。这种事在那年代常见。知青政策鼓励扎根农村,但婚恋管理严。黑龙江有数百女知青因非婚生育受处分,男方往往没事,女方承受多重伤。 政策强调晚婚,避免早婚影响集体。张菊芬没抱怨,继续出力。返城后,她贡献力量。女儿淑凤理解了,寻亲虽晚,但血脉相连。知青一代故事是财富,国家需要,他们就去,个人事放一边。张菊芬这样的人不少,他们坚韧值得学。男青年不负责,走了了事,但她没倒下,给孩子出路。社会对未婚先孕宽容低,压力大,但集体帮助渡过。 时代变了,知青精神还在。年轻人看这些,能明白责任重要。情感需慎重,国家建设靠大家。张菊芬的经历反映出那个年代的无奈,许多女知青面临类似困境。根据资料,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记录显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少知青因感情问题导致非婚生育,女方往往留在农村更长时间,影响返城机会。男方利用关系先走,留下女方独自处理。 张菊芬选择生下孩子,体现了母性本能。尽管压力大,她没放弃生命。送养决定虽痛苦,但考虑到农村环境和城市名声,是当时现实选择。养父母抚养淑凤长大,也算给了孩子稳定生活。淑凤小时候回避身世,长大后主动寻亲,显示出对根源的追求。舅舅的回应,让故事闭合,虽有遗憾,但真相大白。 类似故事在知青回忆录中多见。比如,一些女知青在口述史中提到,男知青返城后断联系,女方怀孕后求助村干部。村支书这类人往往提供实际帮助,安排生产和送养。这反映集体关怀的一面。张菊芬返城后低调生活,没向家人透露,可能是保护亲人,也可能是自我封闭。癌症去世时握照片,显示内心一直挂念。 女儿淑凤通过节目寻亲,2010年相认舅舅。这类节目帮助不少知青后代找到亲人,弥补时代缺憾。舅舅不知情,说明张菊芬保密彻底。淑凤悔恨拒绝见面,提醒人们珍惜机会。整体看,这个故事突出女性韧性,在逆境中求存。男青年行为典型不负责,体现了当时部分人自私一面。

0 阅读:118
陈砚之

陈砚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