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6月21日早上,容国团的尸体在一棵树下被人发现。在他的上衣口袋中,有一个纸条,上面有一段话,现场的人看了之后,无不惋惜流泪。 容国团出生于1937年的香港,那时候香港还是英国殖民地,底层老百姓日子过得挺苦。他家是海员家庭,父亲常年在海上跑船,收入不稳,母亲拉扯几个孩子。容国团小时候就对乒乓球感兴趣,但家里穷,没钱上正规训练班。他就用自家床板当球桌,舅舅偶尔过来陪他练球。舅舅是个业余爱好者,教他基本握拍和击球技巧。容国团聪明,学得快,很快就摸索出自己的打法。十五岁时,他辍学去渔行当学徒,每天早起卸鱼货,双手磨出茧子,但下班后还是坚持练球。那时候香港乒乓球圈子小,他参加一些街头比赛,慢慢积累经验。 1957年是个转折点,那年他20岁,在全港乒乓球锦标赛上拿了男团、男双和男单三冠王。比赛现场人不多,但他的表现让本地球迷记住他。日本队来访时,他对阵当时的世界级选手狄村辉夫,两人比拼两局,他以2比0胜出。这事在香港体育界传开,大家觉得这个穷小子有潜力。海外机会来了,日本和欧洲俱乐部抛橄榄枝,但他没动心。因为父亲参加过省港大罢工,那种爱国情怀影响了他。他觉得香港体育协会管理乱,参赛名额常被关系户抢走,让他憋气。同年,他受邀到内地参观,看到体育事业发展势头好,就决定回去。 1957年11月,他独自过罗湖桥,进入广州体育学院。那里有专业教练和设备,他从野路子转向系统训练。技术进步快,很快就进国家队。1958年,他参加亚洲锦标赛,拿了男单亚军,为世乒赛热身。1959年,第25届世乒赛在德国多特蒙德举行,他从小组赛打起,一路淘汰对手。决赛对匈牙利老将西多,西多经验丰富,但容国团年轻有冲劲,以3比1赢了。这是中国体育第一个世界冠军,意义重大。周恩来总理亲自接机,全国沸腾了。乒乓球从此成了国球。 1961年,北京举办第26届世乒赛,中国男队对日本五连冠队伍。决赛关键局,容国团上场,喊出“人生能有几回搏”,带领队伍逆转,首次拿男团冠军。之后他继续参赛,1963年世乒赛上帮队友分析对手,贡献大。1964年,他转为教练,指导女队。女队原本基础弱,他教她们弧圈球和快攻结合,成绩飞升。1965年世乒赛,中国女队首夺团体冠军。他还带出邱钟惠等名将,中国乒乓球进入黄金期。他的执教风格注重基础,强调体能和战术结合。 容国团的打法是直拍快攻,速度快,变化多,对手难防。他影响了后来很多选手,比如庄则栋学他的旋转球。国际上,日本和欧洲队伍开始研究中国打法,他的比赛录像被反复看。回内地后,他生活简朴,训练刻苦,国家队氛围好,大家互帮互助。他结婚生子,妻子黄秀珍是普通人,儿子容晓东小时候就接触乒乓球。容国团常说,体育是为国家争光,不是个人炫耀。这话接地气,很多年轻运动员记在心里。 1968年6月20日晚,容国团离开家,次日清晨在北京龙潭湖边被发现。养鸭厂工人巡视时看到树下身影,赶紧叫人。现场有十多人围观,从衣兜里找到纸条,上面写“我爱我的名誉胜过生命”。大家传看后,很多人掉泪。警方记录现场,尸体送医院检验。消息传开,体育界震惊。他时年31岁,正值壮年。他的离世让国家队士气低落,但大家很快调整,继续训练。 容国团的贡献没被忘记。1978年,国家体育总局为他平反,恢复名誉。文件下发,体育界举行座谈会,回忆他的事迹。他的奖牌和照片保存在博物馆。中国乒乓球协会设奖项,以他名字命名,表彰优秀运动员。每年颁奖时,获奖者谈起他,都说受启发。他的技术被编入教材,教练用他的例子教新人。国际乒联也认可他,推动乒乓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