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奔,母亲病危,医院已下病危通知书,女儿哭着问母亲说:妈,趁你还有口气,我想问您一下,这氧气拔不拔,医生说让咱回家,母亲说:在等两天吧! 破防!病房里母亲的四个字,让无数人泪目:生命的终点,是好好告别。 “再等两天吧。” 病房里,母亲沙哑却坚定的声音,打破了死一般的寂静。 监护仪 “滴答、滴答” 的声响,在昏黄灯光下格外清晰。 周女士(化名)握着母亲干瘦冰凉的手,手心的青筋都绷了起来。 那张薄薄的病危通知书,压在她心口喘不过气。 医生已经建议回家,意味着要面对最残酷的选择,拔不拔氧气。 她哽咽着开口,每一个字都像扎在心上。 “妈,趁您还有力气,我想问,这氧气,咱拔吗?” 她知道,这是母亲最后能掌控自己生命节奏的机会。 也是她能为母亲做的,最后一点温柔。 沉默蔓延了好久,空气都像凝固了一样。 就在周女士想再问一遍时,母亲的手指轻轻动了,紧紧攥住了她。 嘴唇缓缓张开,用尽全身力气吐出四个字。 “再等两天吧。” 没有犹豫,只有沉甸甸的牵挂。 这不是糊涂的坚持,而是母亲清醒的决定。 她或许在等远方的亲人赶回来,或许想再看一次窗外的太阳。 更可能,只是想多陪女儿两天,把没说的话好好说完。 哈佛医学院有过研究,临终患者能自主做决定时,心里的痛苦会少很多。 亲人的愧疚和创伤也会减轻,这是对彼此都温柔的成全。 周女士把这段经历发到网上,瞬间引发无数人共鸣。 有网友说,这不是怕死,是对生命的尊重。 还有人留言,她拼尽全力多撑两天,是给家人最后的陪伴。 《柳叶刀》杂志也提过,临终时的尊严护理,比任何药物都管用。 那些静静相处的时光,能让告别少点遗憾,多点温暖。 谁也没想到,这两天会成为最珍贵的礼物。 她们躺在病床上,回忆小时候的趣事,说起藏在心里的牵挂。 那些没来得及说的道歉,没说出口的爱意,都慢慢讲了出来。 周女士握着母亲的手,泪水没停过,心里却渐渐踏实。 两天后,窗外的阳光刚好洒在母亲脸上。 她平静地闭上了眼睛,嘴角还带着一丝浅浅的笑意。 心理学研究说,临终前的情感交流,能大大缓解生者的哀伤。 周女士后来才懂,母亲的 “再等两天”,是最深情的告别。 它打破了 “要么治疗要么放弃” 的僵硬选择。 不是盲目拖延,也不是无奈接受,而是按自己的节奏收尾。 理性的医学能判断器官衰竭的进程。 却算不出亲情的厚度,也替代不了好好告别的意义。 生命的尊严,从来不是活得多久。 而是在终点到来时,拥有选择的权利,能好好说再见。 那两天,不是痛苦的挣扎。 是母亲用尽全力,给家人留下的最完整、最无憾的礼物。 你经历过这样的告别吗?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