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1月10日发布,河南南阳,男子花58万买了一辆奥迪Q8,工作人员说是原版原漆的试驾车。卖车时才发现这辆车在自己买车前出过一个163000元的保险理赔。男子认为4s店隐瞒了车辆真实情况,4s店却拿出了一份合同,说具体以合同为准。男子说:自己反复确认过,当时合同上并没有写这些东西。 (信源:都市接到办——58万买的奥迪,结果变成试驾事故车!车主:4S店专坑我们老用户) “这合同是后来加的内容!我签字时就几页纸,根本没写34项配件更换!” 南阳某奥迪4S店的调解现场,秦先生把手机聊天记录拍在桌上,屏幕里销售“原版原漆试驾车”的承诺还清晰可见。 他身旁的记者刚举起摄像机,4S店客户运营总监就掏出一份厚厚的合同,指着盖章处的小字反驳:“白纸黑字写着呢,你自己签了字就得认。” 这场火药味十足的对峙,源于秦先生58万买的奥迪Q8。 作为该品牌的老客户,他去年刚在这家店买过一辆车,今年看到“原版原漆试驾车”的宣传,没多犹豫就付了款。 可上个月他想换车去二手车行估价时,检测仪器刚接上,车行老板就摇了头:“你这是事故车,理赔过16万3,右侧快拆完了。” 秦先生当时就蒙了。二手车行调出的保险记录显示,这辆车在他购买前3个月,出过一次严重事故,除了发动机没换,右侧大灯、叶子板、轮毂等34个配件全换过,光一个原厂大灯就花了9万多。 “销售说试驾车就偶尔挪挪车,连小剐蹭都没有!”秦先生翻出和销售的聊天记录,里面全是“无事故”“原版漆”的保证。 带着检测报告和聊天记录,秦先生找4S店要说法,对方却一改之前的热情。客户运营总监李经理把购车合同拍在他面前,翻到最后一页盖章处,指着密密麻麻的补充条款说:“你看这里,明确写了更换前杠、大灯、大框等配件,签字就代表认可。” “我认可个鬼!”秦先生气得声音发抖,“签合同时销售说都是格式条款,让我直接翻到最后签字,这些补充内容当时根本没有。” 他拿出手机里的合同照片,是签字当天拍的,确实只有基础条款,没有所谓的配件更换说明。 “我现在就申请笔迹鉴定,看看这些字是不是和我签字同时期写的。”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0条,经营者必须如实告知商品真实情况,不得隐瞒重要信息。 而《民法典》更是明确,格式合同中免除经营者责任、加重消费者义务的条款,若未明确提示说明,一律无效。 4S店把重大事故信息藏在补充条款里,还不主动告知,已经涉嫌违法。 秦先生的遭遇戳中了很多人的心。他说自己买第二辆车时,特意冲着品牌信任来的,“第一次买车体验不错,没想到第二次就被当冤大头”。 更让他气愤的是,二手车行告诉他,这种事故车的市场价顶多45万,他足足多花了13万买“原版原漆”的噱头。 现场记者追问李经理:“销售是否主动告知过事故情况?补充条款有没有单独提示秦先生?” 李经理含糊其辞,只强调“合同为准”,却拿不出秦先生认可条款的书面记录。 “试驾车不等于事故车,你们把事故车当试驾车卖,还隐瞒车况,这就是欺诈。”记者的追问让李经理哑口无言。 其实类似的纠纷并不少见。去年郑州就有消费者花32万买宝马,发现是泡水车,4S店同样拿“签字合同”当挡箭牌。最终法院判决4S店退一赔三,因为法院认定4S店未履行告知义务,合同中的免责条款无效。 秦先生的律师也表示,只要能证明补充条款是后加的,胜诉概率很大。 调解现场,秦先生提出了自己的诉求:退车退款,并赔偿他这半年的用车损失、检测费和误工费。 李经理表示“会向上级汇报,尽最大努力协商”,却始终不正面回应“是否隐瞒车况”的核心问题。截至发稿,双方还在进一步沟通中。 这件事给所有买车人提了个醒:尤其是试驾车、二手车,千万别轻信销售口头承诺。签字前一定要逐页核对合同,遇到“格式条款”“补充协议”更要加倍小心,最好用手机全程录像留存证据。 买完车后,第一时间去第三方检测机构做全面检测,拿到报告再放心使用。 4S店的口碑是靠信任积累的。秦先生作为老客户,原本是品牌的“活广告”,却因为一次隐瞒遭遇,彻底失去了信任。 要知道,靠合同玩文字游戏或许能赚一笔快钱,但砸掉的是长久的生意。希望这家4S店能拿出诚意,妥善解决问题,别寒了消费者的心。 你身边有过买车被坑的经历吗?是怎么维权成功的?评论区分享你的经验,给准备买车的朋友提个醒,也让更多不良商家无处遁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