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报道,广东惠州,男子住院取髓内钉,不料,2名医生取髓内钉期间,现场竟传来阵阵”施工声”,取完之后,医生已经汗流浃背了,这体力活不是一般人能做的,看到这一幕,男子仿佛听到了以前春晚小品上“80、80、80”的声音!网友:打麻药是怕我跑了吗? 手术室里传来“咚咚咚”的敲击声,还伴着电钻的嗡嗡响,不知道的还真以为里面在装修。这其实是广东惠州一家医院的医生正在给患者取髓内钉,只见两位医生轮番上阵,额头已经冒汗。这段视频在网上传开后,网友纷纷开玩笑说:“这真的不是在干活吗?打麻药是怕病人疼得跑掉吧?” 其实,这种看起来有点“暴力”的场面,在骨科手术中挺常见的。髓内钉,就是那根长长的金属钉子,当初患者骨折时被放进体内,像钢筋一样支撑着断骨。现在骨头长好了,要把它取出来,反倒成了个力气活。 骨头在愈合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物质把这些金属钉牢牢“粘”住,医生得像老练的工匠一样,小心地把它们分离开。那些锁钉的螺纹已经和骨头紧紧咬在一起,得用专门的工具才能拧开。再加上髓内钉藏在骨髓腔深处,周围都是重要的神经血管,医生既要用力,又不能伤着别处,这个分寸把握,最考验医生的手艺。 看着医生满头大汗的样子,很多人会联想到工地上的施工场面。但在这看似粗犷的操作背后,体现的正是医学的一个特点,有时候,必要的“破坏”其实是为了更好地修复。骨科手术不光需要精细操作,还得有把子力气。 这种特点让骨科医生成了医生中的“体力劳动者”。他们既要懂骨骼的每一个细节,又得根据每台手术的实际情况调整用力方式。所以医生下班后还得特意去健身,就为了在手术时能有足够的体力。 对患者来说,躺在手术台上经历这个过程,确实需要不小的勇气和对医生的信任。虽然麻醉后感觉不到疼,但术后的恢复同样不轻松。在这个过程中,患者把身体交给医生,医生用汗水和专业技术来回报这份信任。这种关系超越了普通的看病治病,更像是一起闯关的伙伴。 虽说医学发展一直在追求更微创、更有效的方法,但取髓内钉的手术却还保留着这样的操作方式,是因为目前这是最稳妥有效的选择。 也许将来会出现更先进的材料,让内置物能在体内自己溶解;或者发明出更巧妙的工具,让医生不用这么费劲。但就现在来说,这种带着点“原始”力量感的手术方式,恰恰说明了医学的实在:不绕弯子,用最管用的方法解决问题。 往大了说,这类手术也告诉大家一个常被忽略的道理:治病并不总是温柔细致的,有时候就需要一种果断甚至带着点力度的操作。就像正骨要先复位,这个过程本身可能不太温柔,但却是康复必须经历的。 现代医学让人们习惯了各种精密仪器、微创技术,以至于很多人都忘了,在某些医疗环节,医生的手劲、经验和判断,仍然是机器替代不了的关键。 当手术室门打开,医生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出来,虽然满身是汗,但脸上带着手术成功的欣慰。对患者来说,这段看似吓人的经历,终将成为康复路上的一个小插曲。 而对旁观者来说,这一幕打破了大家对医疗行为的想象,原来在那些高科技设备的背后,最让人感动的还是医生全力以赴的专业精神。这种精神,不管形式怎么变,始终是行医救人最根本的东西。 信源: 齐鲁晚报 2025-11-10——医生手术中抡大锤式给患者取髓内钉:患者有麻药不会痛 文|一阳 编辑|史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