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3年,占据了乌克兰20%的土地,为什么俄罗斯还不收手?答案很简单,随着冲突的持续,俄罗斯的目标变了。最开始,俄就是想通过军事行动来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后来俄罗斯发现欧美全部下场了,不打不行了。 2022年初,俄罗斯坦克压境基辅的那一幕还历历在目。那时候的动作虽然迅猛,但从战术部署看,更像是一场带有强烈威慑意味的军事行动。 彼时俄罗斯的表态也很明确,核心诉求就是要乌克兰保持中立地位,不加入北约,不在其边境部署敌对力量。 如果一切顺利,可能几个星期就该收场。但现实的剧本却向另一个方向展开了。乌克兰的抵抗强度远超预期,而西方的反应速度更是快得惊人,从经济制裁到军援物资,几乎是立刻全线铺开。 这时候,俄罗斯面前的牌桌已经不是原来的那副。原本设定里的“乌克兰问题”,很快转型成了一场和西方整体博弈的地缘政治较量。 从华盛顿到布鲁塞尔,西方各国的立场出奇一致,甚至连往常在俄欧之间游走得比较小心的国家,也开始明确站队。 这就意味着,不管俄罗斯愿不愿意,它都已经被推到了与整个北约直接对抗的位置上。 从那一刻起,目标就变了。俄罗斯不再试图仅仅通过战术性胜利来实现战略目的,而是把这场战争视作国家安全体系重构的关键环节。 特别是普京在多个场合强调,这场冲突的本质是“俄罗斯对未来安全边界的主动塑造”。 这也是为什么战争拖到今天,俄罗斯依然在乌东地区持续推进“事实上的整合”。不再是简单的军事控制,而是从人口迁移、货币体系、教育制度到基础设施重建,全面推行俄制管理。 这些地方不是被暂时占领,而是正在被系统性纳入俄罗斯的治理逻辑中。不管国际社会是否承认,俄罗斯正在把这些地区当作自己的“新边疆”。 当然,这种操作不是没有代价。战争的消耗对俄罗斯来说是沉重的。从人员轮换到军工补给,再到国内对长期冲突的承受能力,压力是全方位的。但俄罗斯并没有表现出急于结束战争的迹象。 相反,它在战术上逐渐适应了长期战的节奏。在一些战线密集的地区,比如顿巴斯一带,俄军已经构建了较为稳固的纵深防御体系,作战方式也从快速推进转向以火力压制和阵地控制为主。 这也解释了一个表面看起来很矛盾的现象:俄罗斯在局部战线上并没有大幅推进,却依然选择维持战争状态。 这不是因为它推不动了,而是当前的战略目标本身已经从“推进”变成了“守住”。只要能稳稳地控制现有区域,就意味着谈判桌上筹码还在手里。 而一旦主动退让,不但丧失了这些筹码,还可能被视为战略失败,甚至影响国内政治稳定。 更深一层看,俄乌战场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军事冲突,而是演变为国际秩序重塑的前沿阵地。 在俄罗斯的认知中,当前的国际体系是由冷战后西方主导建构的单极格局,而现在正是挑战这种格局、推动多极世界秩序形成的“历史窗口期”。 所以俄方在多个国际场合频繁释放信号,强调“全球南方”国家力量的崛起,呼吁建立不以西方为中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这种话语体系虽然在一些国家看来过于理想化,但确实在某些地区引发了共鸣,尤其是在一些长期受制于西方规则的国家中。 这也解释了俄罗斯为何在黑海粮食协议、能源出口等议题上频频用“施压外交”。它不再只是跟西方国家博弈,而是试图通过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迫使更多国家在国际事务中重新考虑自己的立场。 这种策略虽然风险极高,但也说明俄罗斯已经把这场战争当作一盘更大的棋来看待。 现在来看,俄罗斯不收手,不是因为它不知道战争的代价,而是它已经把这场战争当作国家命运的一部分。 停止战争,不只是战略撤退的问题,更可能被解读为对西方围堵的失败回应。这种认知在俄罗斯国内被不断放大和强化,使得战争与政权稳定深度绑定。 所以说,俄罗斯还不收手,不是因为贪图乌克兰的土地,而是因为战争本身已经变成了战略的一部分。它已经不再是手段,而成为目的的一部分。 在俄罗斯看来,只有在战争中站住脚,才能为未来争取到一个对自己更有利的国际地位。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野猪佩琪
从战略上来说仗打成这样俄罗斯已经是败了,如果连乌东四州都守不住要撤回去的话那就不是败了而是降了,普京政权承担不起的。所以俄罗斯不可能会撤,这仗还有的打
小家碧玉 回复 11-12 23:21
你咋想的?这就像一场赌局,乌东四洲就是乌克兰输掉的赌注。你见过谁赢了赌注不带走还留给输家的?俄罗斯凭啥要不守乌东四洲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