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命啊!”9日报道,山东临沂一对85后夫妻,结婚12年生了6个孩子,竟然全都是儿子!夫妻俩本想着要个女儿,谁知却就是生不出来,网友: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啊! 十二年婚姻,38岁的张女士和39岁的贾先生,接连迎来了六个孩子清一色的男孩,夫妻俩在县城守着一家小餐馆,清晨采购、白天掌勺、晚上收拾,忙得脚不沾地;张女士还得挤时间做手工活,缝缝补补、剪剪粘粘,补贴家用。 两口子加起来,一个月收入刚过一万,要撑起八个人的吃喝拉撒、孩子们的学费杂费,日子过得算不上富裕,却在精打细算里透着安稳。 节俭在这个家里,不是被迫的选择,而是代代相传的生活智慧。孩子们的玩具是“共享财产”,老大玩够了传给老二,老二用旧了递老三,磨损的积木、掉漆的小车,在兄弟间流转出别样的温情;衣服更是遵循着“兄终弟及”的古老传统,老大穿小的外套、老二嫌短的裤子,洗得干干净净叠好,总能精准送到下一个孩子身上。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句老话在他们家,不是口号,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日常,也是应对巨大开销最直接的策略。 外界总替他们发愁更远的事“六套房、六份彩礼”,像两座无形的大山压在话题里。 可身处其中的夫妻俩,心态却出奇地稳。张女士总说:“未来的事太远,想多了没用,先把当下的日子过好。” 丈夫贾先生更是个乐天派,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等孩子们大了,要么在县城凑钱买几个小户型,要么兄弟们合伙在村里盖栋楼,热热闹闹住一起,也挺好。” 这份不焦虑、不内耗的豁达,让日子少了许多沉重。 如果说经济是硬邦邦的现实,那情感就是这个家里最柔软的核心。 夫妻俩最初的执念,其实很传统——就想要个闺女,凑成一个“好”字。2013年,第一个儿子降生,他们笑着接纳;可接下来,第二个、第三个……直到2024年第六个“小子”报到,每一次怀孕都满怀期待,每一次产检结果都像命运开的同一个玩笑。 张女士每次说起“又来一个小子”,脸上总挂着笑,那笑容里有几分无奈,更有几分认命的豁达。 她坦言,心里不是没有过“不甘心”,总觉得有个女儿,能穿花裙子、能贴心撒娇,家庭才算真正的“圆满”。 可生活的奇妙就在于,关上一扇门,总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看着六个儿子一天天长大,她收获了另一种意想不到的幸福。院子里,兄弟们打打闹闹,却从来不会真的红脸:老大放学回家,会主动教老二、老三写作业;小的不小心摔倒,旁边总有哥哥们抢着伸手去扶;二儿子是厨房里的小帮手,择菜、洗碗样样在行;三儿子最疼弟弟,还会主动去喂家里的家禽。这种打断骨头连着筋的手足情谊,这种互相扶持的温暖,成了夫妻俩最珍贵的收获。 如今,张女士明确表示不会再生了。曾经对“圆满”的执念,最终被眼前的“充实”替代。有时候,带六个孩子累到崩溃,忍不住发几句脾气,可只要儿子们围过来,一个个仰着小脸喊“妈妈”,递上自己画的画、捡的小石子,所有的疲惫就会瞬间烟消云散。 六个儿子,让这个普通家庭成了村里和网上的“焦点”。邻居们的看法很复杂:有人羡慕他们家男孩多,将来人丁兴旺、福气大;也有人悄悄为他们捏把汗,总念叨“以后娶媳妇、买房子,压力可太大了”。网友们的评论更是五花八门,有调侃“家里是六个‘建设银行’”的,有玩笑“以后出门一排小伙子,安全感拉满”的,也有真心佩服“夫妻俩真有毅力”的。 他们的幸福,不取决于旁人的评价,不纠结于“生男生女”的执念,更不被“未来压力”的焦虑裹挟,而是扎根在一家人共同面对风雨、踏实过好每一天的信念里。 夫妻俩起早贪黑地打拼,孩子们互相扶持着长大,餐桌上总有热乎的饭菜,睡前总有彼此的叮嘱,这种烟火气里的安稳,就是他们的幸福密码。 说到底,这个六子家庭的故事,早就超出了“生男生女”的简单讨论。 这或许就是对“幸福”最朴素也最深刻的诠释:它不在别人的眼光里,而在自己的日子里;不在遥远的期待里,而在当下的烟火气里。就像这对夫妻和他们的六个儿子,用十二年的相守与坚持,告诉我们:只要心里有光、手里有劲、身边有爱,再“失衡”的人生,也能过出属于自己的平衡与圆满。 信源:河南青年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