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俄乌战争(乌方)亲历者的回忆文:我在乌克兰战争中的经验教训作者:雅库布·亚伊采(Jakub Jajcay)完稿时间是2024年2月14日2022年8月,我加入了乌克兰武装部队(ZSU)的一支步兵营,成为一名步枪兵。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总计在哈尔科夫、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州的前线战斗了十个月。参军之前,我是一名政治学博士生;更早之前,我曾是斯洛伐克武装部队的一名军官。战壕生活让我对这场战争有了不少观察与体会,我希望这些经验能帮助那些想了解这一代人所经历的最重要战争的读者,或许也能为北约军队应对未来冲突提供参考。撰写本文的灵感,来自我回国后与多国北约军官的多次座谈和研讨。这篇文章聚焦于他们反复问到的三个主题。虽然我的观察仅限于这场大战的一个局部,但根据我所读到和听到的情况,我并未发现这些内容与整体战局相矛盾。尽管我对乌军的某些批评可能显得尖锐,但它们都出于敬意与感激。我由衷感谢能在乌军服役的机会,并深深敬佩乌克兰士兵的顽强意志——这正是阻止俄军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毫无疑问,我并非这场战争的“中立观察者”;我无法掩饰自己的厌恶——在21世纪的欧洲,竟有一个威权国家入侵一个民主国家。步兵战术媒体和一些曾训练乌军的北约教官告诉我,许多乌军士兵抱怨北约的步兵训练与战场现实脱节。北约战术强调机动,而乌克兰的战争已陷入以战壕和静态防线为主的持久僵局。北约小分队常用的巡逻、渗透、伏击与突袭等战术,在乌克兰几乎无用武之地。除巴赫穆特等广为人知的战斗外,大部分约1000公里的前线位于乡村地带,因此近战和城镇作战战术也鲜少使用。在这些地区,步兵很难接近敌方阵地——两年多的静态对峙中,防御工事早已被精确构筑以阻止步兵靠近。带有交叉火力的战壕与掩体,再加上雷区,使得步兵作战极为困难。步兵遭遇敌人时,最常见的行动就是强攻敌方战壕。这些情况确实存在,但还有一些细节需要说明。尽管战争已持续两年,我观察到的大多数乌军部队在战术层面仍然薄弱。许多士兵几乎没受过任何步兵训练就被派往前线。这导致了荒唐且危险的场面——比如我所在连队每次轮换阵地时,三十人挤在一辆BTR或MT-LB装甲车里,到达卸载点后大家围在车旁慢吞吞卸货,甚至打手电照明,而俄军阵地就在不到500米外。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种战术训练——哪怕暂时“不适用”——也能提高生存几率。至少能让士兵具备基本的战术意识,避免人员密集被火力覆盖,或士兵迷路、受伤而无人察觉。在乌克兰前线仍然适用的北约战术中,“攻击碉堡”等经典小队演练依旧有价值;但如果没有基本的战术机动训练,这些战术也无从实施。虽然大部分战斗发生在乡村地带,但近战技巧在突袭俄军战壕与防御工事时同样有用。许多俄军战壕已变得相当复杂——通道交错、顶盖加固、掩体多室。换句话说,俄军战壕越来越像“地下建筑”,攻占它们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简单演练。无人机乌克兰战争中的无人机作战备受关注。即便是普通观察者也意识到,无人机将在未来战争中扮演关键角色。我曾在排里担任无人机操作员,这让我对这种作战方式有了一些体会。首先,要赢得未来战争,必须拥有无人机;但要在战场上活下来,防御无人机的能力同样关键。在布满无人机的乌克兰前线,部队的任何机动都异常困难。武装无人机的精度虽不如火炮,却打击精准;任何暴露目标都会迅速被发现并攻击。因此,无人机的发展必须与反无人机能力同步推进。相对积极的是,对防御方而言,躲避民用无人机并不困难。在白天合理距离下,这类无人机只有在士兵移动时才能发现目标。尽管乌克兰战场上流传着无数震撼的无人机攻击视频,但多数无人机难以在低于100米的高度长时间悬停在目标正上方。这意味着操作者必须从较远距离、较大角度观察。此时,最简单有效的反制方式就是——停止移动、趴下;如果能利用掩蔽物(如靠在树干后),效果更佳。当然,具备高端传感器的专业无人机确实存在,但在乌克兰极为稀少,只有资金雄厚的发达军队在短期内能大量部署。我所在营决定将无人机部署至前线排级单位。因此,每个排都有几名士兵(包括我)接受培训成为无人机操作员。这样做的好处是:排能自行使用无人机侦察,无需繁琐汇报或申请支援。还有一个更技术性的原因:在我们负责的前线地带,俄军电子战系统持续对俄方上空的无线电信号进行强力干扰,无人机一旦飞越俄军阵地就容易失联。若操作员距离无人机更近,信号强度更高,从而能让无人机飞得更远、保持态势感知。换句话说,在强干扰环境下,无人机操作员不得不贴近前线,未来战争中这种情况可能普遍存在,不仅适用于小型战术无人机,也包括大型复杂系统。此外,我意识到无人机必须被视为“一次性资产”。我所在连平均每月损失一架。要做到这一点,北约军队需要彻底转变观念。在我服役的斯洛伐克军队,无人机被视为“高敏资产”,即便是便宜的民用机也需层层批准、专人操作、严格登记,还要确保完好回收。若乌军也这样思维,早就无机可用了。计划与管理——那些“浪费时间”的程序其实救命2022年秋季利曼战役期间某天,我所在连50人中有20人阵亡或受伤(我也受伤)。第一批伤员由轻型装甲车及时送离,但之后的伤者就没那么幸运——没有车辆负责撤离。一名同袍大腿被弹片击中,我们怀疑是股动脉出血,但他整整等了两小时才被送走。幸好出血并不致命,否则他早已丧生。为何会出现这种混乱?原因其实很简单——没有撤伤计划(CASEVAC plan)。连部事先根本没安排哪辆车负责救护,结果第一辆车执行完一次任务后就去干别的了。还有更日常的例子:某天早上我被安排搭乘BTR去前线操作无人机。连队无人机组长告诉我司机会装好无人机等我。结果我出门时看到那辆BTR正开远——司机(连士官长)把我忘了。我一路狂奔追上拦车,发现他不仅忘了我,还忘了带无人机。那一刻,我突然怀念起斯洛伐克部队指挥室外那块令人厌烦的白板——上面清楚写着每辆车当天的任务、驾驶员、乘员和载物。那时我们常抱怨:这些繁琐会议、PPT、装载计划、撤伤计划、作战构想(CONOPS)和TLP/MDMP流程占了太多时间。可事实证明,这些“官僚程序”的真正目的,是防止灾难。乌军整体上缺乏这种计划意识——多数士兵对战场态势和任务都只有模糊印象。计划通常只是排长在纸片上草草画的几条线。相比之下,北约那套系统化流程虽繁琐,却极为实用——为的正是防止“本可避免的错误”。制定一个基本的撤伤计划不过十五分钟,而在乌克兰,却差点因此失去一条生命。作者简介:雅库布·亚伊采(Jakub Jajcay)曾任斯洛伐克共和国武装部队军官,服役于多支精锐部队,现为布拉格查理大学中东研究系博士研究生。
一个俄乌战争(乌方)亲历者的回忆文:我在乌克兰战争中的经验教训作者:雅库布·亚伊
飞扬看武器
2025-11-12 10:21:0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