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经济增长大幅下降,企业倒闭,为什么还要掏钱支持乌克兰? 当理想化的环保议程

有渔儿 2025-11-12 10:18:00

德国经济增长大幅下降,企业倒闭,为什么还要掏钱支持乌克兰? 当理想化的环保议程遭遇地缘能源博弈,德国选择牺牲基载电源→电价飙升→重资产行业失血→产业链外迁→资本外逃,最终连最具象征意义的克虏伯也未能幸免。 这不仅是德国一国的转型困境,更为所有高度依赖稳定能源的工业国敲响警钟:绿色目标若脱离能源安全与经济可承受度,就可能从“转型”滑向“转空”。 一、今年上半年德国企业倒闭数据与克虏伯钢铁厂的终局,集中暴露了德国经济模式的“三重断裂”: 1. 能源政策断裂——“绿色洁癖”推高基础成本 - 2011年福岛核事故后,德国永久关停17座核电站,2025年又炸掉运行不足10年、耗资30亿欧元的墨尔堡超清洁煤电厂,工业电价从0.08€/kWh飙升至0.19€/kWh,相当于中国6倍,把钢铁、化工、汽车等耗电大户直接推向亏损区。 - 高电价不仅抬升制造成本,还让德国从电力净出口国沦为净进口国,能源安全主动权外移,形成“越绿越脆弱”的悖论。 2. 产业结构断裂——“去工业化”从预言变为现实 - 制造业破产同比暴涨17.5%,940家企业倒下;汽车产值单季暴跌18.5%,工业总体萎缩4.3%,均创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最差。 - 克虏伯钢铁厂——曾为德意志崛起提供铁轨、大炮与民族自信——在高昂电费和碳排放成本双重挤压下,5月宣布解体、10月高炉熄火,象征德国“重工业脊梁”被绿色转型成本生生折断。 3. 资本与信心断裂——本土资金外逃、外资“捡漏” - 过去五年德国资本净流出额创历史纪录,为此前三倍;同期中资企业高效并购库卡、凯傲、莱尼等隐形冠军,形成“德国技术+中国资本”的新组合,也凸显德国本土融资与产业生态失能。 - 14.1万个岗位面临消失、334亿欧元经济损失,使“德国制造”光环加速褪色,政府只能高喊“不能让中美决定技术未来”,却拿不出可替代的新增长引擎。 二、德国一边国内经济“亮红灯”,一边仍大手笔援乌,表面看是“死要面子”,实则有多重现实算计: 1. “价值观”外衣下的资源算盘 德国电视二台和贝塔斯曼基金会已先后放话:乌克兰拥有欧洲最大锂矿和关键原材料储备,正是德国完成能源转型、减少对华依赖的“战略备胎”。把军援和财政援助当成“入场券”,可为德企锁定未来锂、稀土、钛等供应链,等于用今天的炮弹换明天的电池。 2. “沉没成本”逻辑+地缘安全账 德政府内部评估认为,若乌克兰崩溃,俄罗斯兵锋逼近北约东翼,德国将被迫承担更高防务支出和难民安置费,远超目前援乌金额。因此“续费”被视为“低成本止损”,类似买保险。 3. 产业与就业外溢效应 援乌资金大部分回流本国军工和工程企业——“爱国者”系统、豹式坦克、莱茵金属炮弹均由德国工厂生产,政府等于用乌克兰订单补贴本国制造业岗位,对冲能源涨价带来的外迁压力。 4. 联盟政治与对美博弈 德国自视为“欧洲领导者”,若率先退缩,会被东欧国家和美国贴上“不可靠”标签,损害其在欧盟和北约的话语权;继续援乌可换取波兰等国在移民、财政改革议题上的支持票,同时维护德美关系,避免特朗普政府再次上台后“撤伞”。 5. 财政技巧:借钱援乌,不直接掏预算 2025年援乌预算被削40亿欧元后,柏林改用“贷款+担保”模式——由欧洲投资银行发债、德国提供国家担保,名义债务不直接计入联邦预算,既安抚国内选民,又保住对乌现金流。 德国“勒紧裤腰带援乌”并非纯粹“割肉喂鹰”,而是用资源锁单+军工就业+地缘保险的综合收益,对冲短期财政压力;只要乌方继续用原材料和订单“付利息”,柏林就认为这笔买卖“还能续”。当然,随着高炉熄灭、企业倒闭数创新高,国内选民是否愿意长期为这场“远水生意”买单,仍是悬在盖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0 阅读:3

猜你喜欢

有渔儿

有渔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