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供乌克兰之后,欧洲还能挺得住吗? 11月11日,白宫宣布“不再资助乌克兰,今

有渔儿 2025-11-12 10:18:00

断供乌克兰之后,欧洲还能挺得住吗? 11月11日,白宫宣布“不再资助乌克兰,今后通过北约供应武器收钱”,强调“已花了3500亿美元、美国因乌克兰局势受损”。 白宫此举并非单纯“弃乌”,而是把乌克兰危机重新包装成一笔“欧洲出钱、美国出货”的现货交易,既回应国内“停止无止境援乌”的呼声,也借机强化对北约盟友的捆绑与收割,同时向莫斯科释放“停火可谈”的降温信号,为后续可能的斡旋铺垫。 1. 对乌政策正式由“无偿输血”转为“有偿售卖” 白宫直言“我们不再向乌克兰付钱,现在他们通过北约向我们付钱”。这意味着华盛顿将切断对基辅的直接财政与军援拨款,今后乌方若要获得武器弹药,必须先向北约成员国付款,再由这些国家向美国下单采购。援助模式从“美国埋单”变成“北约代购+乌克兰买单”,实质是把战争成本完全转嫁给乌克兰和欧洲国家。 2. “3500亿美元”——为撤资提供国内话术,也为谈判留筹码 白宫把前任政府援乌花销估算成“3500亿美元损失”,反复强调美国“吃亏”。一方面向国内选民展示“止损”决心,为砍掉援乌预算制造民意正当性;另一方面,把这笔巨额花销当作“沉没成本”摆上谈判桌,既可对俄宣称“我已停止拱火”,也可对乌暗示“想继续拿武器就得先还钱”,为后续政治解决留足交易空间。 3. 将俄乌战争“外包”给欧洲,美国退居军火商位置 北约前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同步放话“北约不会派兵与俄直接冲突”,与白宫声明形成配合:美国不再兜底,北约欧洲国家若想继续支持乌克兰,只能自掏腰包高价购买美制装备。华盛顿既甩掉财政包袱,又锁定军售订单,把这场冲突从“地缘战略前线”降级为“对外军贸生意”,凸显其“美国优先”的商人安全观。 二、欧洲短期策略是“砸钱+凑军”先补美国留下的真空,中期用贷款、担保、军工订单把成本往后摊,长期则把援乌危机转化成“战略自主”与“欧洲军”催化剂。 一旦任何一环断裂,欧洲内部“挺乌共识”就可能比美国退得还快。 1. 军事:掏空库存+“集资团购”,先稳住乌军前线 - 军火库见底也要硬撑:法国《世界报》算过账,现有欧洲陆军库存只够乌克兰“烧”一个月,但德、法、英仍抢先“凑份子”——德国莱茵金属新建 155 mm 炮弹生产线,法国把“阵风”战机挂上战术核弹头威慑莫斯科,英国已令 5 支特种兵大队“整装待发”。 - 20 国快速反应部队:巴黎—伦敦轴心牵头 20 个欧洲国家,计划组建“志愿联盟”快速反应部队,情报、特种部队、防空系统“一站式打包”,目标 72 小时内可前出乌境,既向特朗普证明“欧洲能扛事”,也替泽连斯基托底。 - 8000 亿欧元“重新武装欧洲”:欧盟 27 国 3 月紧急峰会通过“重新武装欧洲”议案,拟撬动 8000 亿欧元国防资金(含 1500 亿低息贷款),专门用来团购美制“爱国者”、德制豹-3 与法制 SAMP/T,把对乌军需包进“欧洲整体防务升级”大盘子,避免各国财政单独爆表。 2. 财政:承诺“缩水”+贷款换武器,减轻选民痛感 - 400→50 亿欧元“骨折式”砍预算:欧盟年初承诺 2025 年给乌 400 亿,如今高级代表卡娅·卡拉斯公开改口“50 亿才现实”,且需 27 国一致批准;匈牙利、意大利已明确反对再掏腰包,凸显“理想很丰满、钱包很骨感”。 - “贷款+担保”代替无偿赠款:英国与乌财政部长 11 月初远程签署 22.6 亿英镑军火贷款协议,欧盟亦准备用“成员国担保+欧洲投资银行发债”模式,为乌采购武器提供低息资金——既把援助做成“生息资产”,也绕过本国议会新增预算的麻烦。 3. 外交与民意:安抚内部、拉拢美国,两边下注 - 难民福利削减:德国 8 月起取消乌克兰新移民“公民津贴”,波兰亦指责部分乌年轻难民“滥用援助”,显示长期战争已让东道国选民倦怠,各国政府被迫“收紧口袋”保本国福利。 - “英法停火方案”对冲美国抽身:伦敦—巴黎联合提出“两阶段和平+1 个月局部停火”,并计划组建“自愿联盟维和部队”,既递交可接受的停火蓝图,也给自己留后手——若乌前线崩盘,可迅速转调停角色,避免俄罗斯直抵北约边界。 4. 战略自主:借“乌克兰危机”催生“欧洲军”雏形 - 防务一体化加速:冯德莱恩把“重新武装欧洲”与新冠复苏基金类比,欲复制 6725 亿欧元的共同借贷模式,为联合采购、联合研发打开后门——一旦机制化,等于迈出“欧盟财政联盟+共同防务”实质一步,可长期降低对美安全依赖。 - 军工复合体趁机扩容:德、法、意军火巨头拿到政府低息贷款后,同步扩大产能,未来即使乌战停火,也可把过剩武器转销北非、中东,给欧洲军工打开新市场,形成“援乌—扩产—出口”的良性循环,减轻纳税人一次性负担。

0 阅读:15

猜你喜欢

有渔儿

有渔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