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荆楚文化协会主席曾玉平赴湖北文理学院荆楚艺术研究所调研 11月11日上午,暖阳铺洒湖北文理学院荆楚艺术研究所,襄阳市荆楚文化协会主席曾玉平,副主席刘玉玲、姚锦灿、徐士彪一行专程到访,怀揣对楚文化研究与传承的高度关注,以实地调研为抓手,深入了解荆楚艺术研究所的发展现状,聚焦研究与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与研究所共同探讨破局路径,为荆楚文脉的活化与推广凝心聚力。 一走进研究所,“新荆楚”三个字立即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在调研座谈中,荆楚艺术研究所丁长河教授详细介绍了新荆楚艺术研究所的发展脉络与现实困境。从2010年起,湖北文理学院人文教育与文化传播领域便锚定襄阳本土艺术,从零散探索到系统深耕,逐步走出一条本土文化寻根之路,但传承难题始终萦绕——“如今不少人对楚文化的认知模糊,本土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不足,优秀成果难以走进大众视野。”丁教授直言担忧,同时也分享了研究所的坚守与探索:“襄阳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始于对荆楚文脉的坚守;而破解传承困境,更需以创新实践打破边界。”这番坦诚的分享,既道出了楚文化研究推广的现实痛点,也引发了调研团队的强烈共鸣。 在展厅内,宣纸油画将荆楚书画的笔墨意趣与油画肌理相融。在炭笔水墨基础上完成的宣纸油画,是丁长河教授的首创,其作品《竞狮》入选2019年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是建国以来全国美术大展中出现的第一幅在宣纸上的油画。 荆楚盆景是以刘小平,丁长河两位教授践行“新荆楚”艺术追求的开创性尝试,以“缩龙成寸”之巧再现楚地山水灵秀,传统内核与现代表达的碰撞让人眼前一亮。每一幅作品、每一盆盆景,都是研究所破解传承困境的鲜活尝试,也让调研团队直观看到了楚文化“活起来”的可能。 随后,曾玉平一行走进新荆楚艺术科创基地——紫云轩胎毛艺术馆,这里的创新探索更让曾玉平倍感振奋。胎毛作品将生命初始印记与楚式美学结合,而当负责人介绍“计划集结80位母亲的青丝创作画作,丁长河教授已完成设计,正征集头发献礼祖国”时,曾玉平当即称赞:“用亲情载体传递家国情怀,既贴合荆楚‘家国同构’的文化基因,更是让楚文化贴近大众的好方式!”在调研过程中,曾玉平不停用镜头定格眼前的新奇与惊喜,对着一个个胎毛画作狂拍,直言:“很新鲜,有创造性!” 在座谈会上,曾玉平表示,荆楚艺术研究所和新荆楚艺术科创基地消灭了空白点,看到了闪光点,找到了结合点”。此次调研不仅是一次现状摸底,更是一场精准破局的共识凝聚。湖北文理学院在楚文化创新领域的探索,为传承工作提供了鲜活样本;襄阳市荆楚文化协会则以资源优势与平台力量,为“新荆楚”破解困境注入强劲动力。曾玉平强调,要整合研究资源,拓宽传播路径,丰富推广形式,让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被更多人知晓,让古老文脉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在携手攻坚中走出一条楚文化传承创新的可持续之路。 记录真实生活 荆楚文化 分享一件幸福感小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