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萧华被任命为广西省委书记,就在他准备上任时,毛主席却给华中局发报:“

吉吉淘的过去 2025-11-12 00:26:53

1949年,萧华被任命为广西省委书记,就在他准备上任时,毛主席却给华中局发报:“这个人不合适,希望能考虑其他人!”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49年7月,广西快要解放的时候,谁来当广西的一把手成了个大问题。 华中局那边提了个建议,让萧华赶紧南下当省委书记。 可是中央没同意,觉得萧华不太合适。 那时候华中局的一把手是林总,他正带着部队解放华中和华南,五月份刚当上华中军区司令员和华中局第一书记。 林总推荐萧华是有他的道理的,萧华这人政治立场坚定,是个老革命,十三岁就参加工作了,还见过毛主席,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 而且萧华能文能武,在东北打过仗,当过兵团政委也当过纵队司令员,还管过地方上的事,经验丰富。 再说中央早就定了两广归四野解放和管理,让四野的将领来当一把手也说得过去,就像三野解放福建后,派了张鼎丞和叶飞去主政一样。 所以林总觉得,让萧华这个上将来管广西挺合适。 但中央没采纳这个建议,回电说萧华另有安排,广西的干部人选还在研究。 这其实就是委婉地拒绝了。 中央考虑得更全面,毛主席看得更远,觉得萧华不是最合适的人选。 对于广东和广西,毛主席想用“广人治广”的办法。 广东派了叶剑英,他是广东梅县人,广西最后定了张云逸。 虽然张云逸是海南人,但他跟广西缘分很深,1929年就在南宁拉起了红七军,队伍里大多是广西兵,他在当地很有威望。 两广解放得晚,地方又偏,不好管,必须派个压得住场的大人物去。 叶剑英是元帅,张云逸是大将,分量足够。 萧华虽然是上将,但威望还是差了点。 后来事实证明,毛主席这个决定很英明。 张云逸到了广西,把党政军大权一把抓,工作开展得顺风顺水。 有意思的是,张云逸是三野的,叶剑英也不是四野的,这说明毛主席用人不拘一格,只看能力不分山头。 要是真按华中局的想法让萧华去广西,可能就麻烦多了。 萧华对广西不熟悉,当地人也对他陌生,工作肯定难开展。 后来韦国清能长期主政广西,正因为他是本地人,又是红七军出来的,这都体现了“广人治广”的思路。 当时华中局推荐萧华的时候,他才三十三岁,但资历很老。 十三岁就当上共青团县委书记,十七岁做了“少共国际师”的政委,带着一帮娃娃兵成了红军里的精锐。 平型关大战他也立过功,从土地革命到解放战争,一路打过来,政治可靠,能力又强。 所以华中局觉得派他去广西最合适,毕竟刚解放的广西乱得很,土匪多,桂系残余势力还在山里捣乱,需要个能镇得住的人。 可毛主席直接否决了,说“这个人不合适”,让华中局重新考虑。 大家想不通,萧华这么能干,怎么就不行? 毛主席又补充说广西情况特殊,萧华的长处不在这里。 这下更让人糊涂了,广西正需要会打仗、懂政治的人,萧华不正合适吗? 萧华自己听到消息,倒没抱怨,反而想起早年毛主席教他的“量地而种”的道理。 种地要看土质,用人也要看地方。 他慢慢明白,主席不是否定他,而是觉得广西这块“地”不适合他这颗“种子”。 那时的广西确实是个烂摊子,土匪和地主武装勾结,群众手里枪多,剿匪进度全国垫底。 先去的干部有的主张武力清剿,有的想用政治手段,两边扯皮,工作推不动。 毛主席天天看报告,急得不行,觉得必须派个能统筹全局的“大管家”去。 张云逸资格老,能服众,就让他当省委书记。 陶铸打仗猛,会搞土改,派他去代理书记,专管剿匪。 这一安排果然见效,陶铸去了之后,把剿匪和发动群众结合起来,三个月就收了十万多支枪,把土匪老窝端了。 萧华则被派到东北军区,那里急需培养年轻干部,正需要他擅长青年工作的长处。 他二话不说就去上任,把当年带“少共国际师”的经验用上,办军校、练新兵,干得风生水起。 临走前,他还把以前剿匪的经验总结成材料送给广西参考,帮了不小的忙。 结果两边都干成了事,广西土匪肃清,东北练出精兵。毛主席这步棋走对了。 回头想想,要是萧华真去了广西,就像拿快刀去砍柴,刀好却用不对地方。 而张云逸和陶铸像锄头和犁耙,正好刨开广西这块硬土。 萧华后来在杭州养病时写了《长征组歌》,可能也琢磨明白了主席当年的用心。 用人之道,说到底就是要把人放在合适的地方,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这件事也让人看到,领导看人不能光看资历多硬,还得琢磨这块料究竟该用在哪儿。 主要信源:(《萧华回忆录》)

0 阅读:0
吉吉淘的过去

吉吉淘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