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飞行员徐勇凌驾驶一架歼6战斗机,听错口令,撞上长机,坠毁在云南的深山

映天真 2025-11-11 19:16:04

1987年,飞行员徐勇凌驾驶一架歼6战斗机,听错口令,撞上长机,坠毁在云南的深山老林中,最后他弃机跳伞逃生,不料,却在深山迷路8小时,陷入绝望之际,突然一声牛叫声却让他看到希望。 万米高空,指令声如惊雷,一瞬误听酿成空难。歼6战机纠缠坠落,飞行员徐勇凌弹射入云,深山老林吞没踪影。八小时跋涉,饥渴交加,绝望中牛哞响起,指引一线生机。这场意外,藏着军民深情,何以跨越三十载? 那是1987年2月19日,云南元谋空军基地,徐勇凌正执行双机超音速编队训练任务。歼6战机性能可靠,可高原环境复杂,风噪干扰大。两机升至万米,队形紧跟,谁知关键指令“360”在耳机里听成自家编号“300”。这一错,就让两架飞机轨迹重叠,直接相撞。长机是朱团长,徐勇凌的座机编号300,碰撞力道大,机身瞬间失控,仪表乱闪,烟雾弥漫。部队损失两架宝贵装备,徐勇凌判断形势,果断拉动逃生装置,从高空弹出。 云南元谋地势高,海拔千米,雷稿村四周是层层叠叠的山峦,树木茂密,藤蔓缠绕。徐勇凌落地后,面对无边绿海,方向难辨。基地通讯中断,他只能凭经验往东南走。林中潮湿闷热,脚下落叶厚实,空气里混着泥土和腐叶味。走了几个小时,体力渐耗,水壶见底,饥饿上来,喉咙干得像砂纸。坡陡路滑,他绕过灌木丛,膝盖磕碰,擦伤渗血。太阳西沉,天光昏暗,雨点零星落下,衣服湿透,寒意上身。   到第八小时,夜色笼罩,四周漆黑一片,牛叫声忽然从坡下传来。那声音寻常,却在耳边格外清晰,像老乡的招呼。他循声摸索,穿过竹林,终于看到开阔草坡,几头牛在晃动,一个彝族少年正放牧。少年见他军装模样,没多犹豫,上前比划带路。两人沿山路下行,村口炊烟升起,木屋简朴,村民围拢递热水和玉米饼。少年还特意炒了碗蛋炒饭,金黄米粒热腾腾,徐勇凌吃下后,总算缓过劲。次日,部队联络车赶到,他安全返回基地。 这事搁谁身上,都得说句侥幸。空军训练本就严苛,高原超音速编队考验技术更考验心神。徐勇凌那年刚入伍不久,事故后接受调查,部队没处分他,反而加强了通讯设备改进和飞行员耳力训练。回想起来,这不光是个人劫后余生,更是空军从实战中吸取教训的过程。歼6时代,装备虽老,但飞行员的韧劲儿是真金。   徐勇凌没被击倒,继续飞下去,从普通飞行员一步步走到歼10首席试飞员。歼10问世,那是中国航空工业的里程碑,徐勇凌带队试飞上百次架次,推动国产战机跻身世界前列。党的十八大以来,空军现代化加速,他参与的型号研制,直接服务强军目标。云南那次坠落,像个小插曲,却提醒大家,飞行安全靠集体智慧。 军民关系,就是鱼水情深。雷稿村彝族群众,那份朴实援手,让徐勇凌记一辈子。少年叫尹正海,当时才9岁,东山水库边放牛,顺手就把“天上掉下来”的飞行员领回家。村里人没多问,就张罗吃住,帮着联系部队。这不就是老百姓对军队的信任吗?三十年过去,元谋变化大,土路变水泥,孩子们上学方便了。   徐勇凌也没忘恩,2016年6月4日,他专程从北京赶回雷稿村。尹正海已成家立业,两人见面握手,话不多,眼神里全是旧日情谊。徐勇凌带去飞机模型,尹正海笑着说,就知道你会来。村老人围坐,聊起当年事,孩子们听着眼睛亮堂。这重逢,不是个人故事,而是军地一家亲的缩影。空军建设离不开后方支持,地方发展也靠部队护航。徐勇凌后来常寄书本文具到村里,帮娃娃们圆蓝天梦。 说到底,飞行员的命,是党和人民的。雷稿村那碗蛋炒饭,暖了胃,更暖了心。三十载恩情,跨越山海,证明鱼水深情永不变。空军强则国安,群众支持是后盾。徐勇凌寻恩路走完,留下的,是对强军梦的坚定。  

0 阅读:77

猜你喜欢

映天真

映天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