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60师师长张志信把独子张力,调到最危险的侦察连。妻子打电话到前线,

陈砚之 2025-11-11 19:14:15

1979年,160师师长张志信把独子张力,调到最危险的侦察连。妻子打电话到前线,吼道:“张力是咱家独苗,你把他往火坑里推?他要是有三长两短,你别回家了!” 话说回来,这事得从张志信的来头说起。他是山东人,早年家里穷,十七岁就参军了,那时候正赶上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候。他先在淮海那边打仗,跟着部队从中原往南推进,一路经历了辽沈、平津那些大仗。部队里条件苦,吃的穿的都不够,但他咬牙坚持,学着指挥小队,慢慢从普通兵干到干部。抗美援朝那会儿,他又去了朝鲜,参加金城反击那些战斗,负过伤,但没耽误任务。回国后,部队调到西藏,他跟着去平叛,适应高原生活,执行边境任务。六二年对印自卫反击,他也参加了,指挥部队在山地作战。 七九年,他已经是五十四军一六零师的师长了,五十多岁,经验丰富,带队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这人一辈子都在部队,亲身经历过好多场仗,对军人责任看得很重。他觉得自家孩子不能特殊,得跟别人一样上前线。张力是他唯一的儿子,刚十八岁,从小听着父亲讲那些老仗的故事,长大后也想当兵。张志信没拦着,还支持儿子去部队锻炼。但七九年战争打响,张力本来在南方训练,他自己找团长递请战书,想去侦察单位。张志信知道后,就签了调令,把儿子放到伤亡最大的侦察连去。这不是随便决定的,他跟身边人说过,因为是自家儿子,更得去最前头,别人家的孩子都冲,为什么自家躲着。这事传开,部队里有些人议论,但大多数理解,这是军人的规矩。 张力的妈妈成翠双在家急坏了,她打电话到前线,表达强烈反对,觉得儿子是独苗,不能冒险。但张志信坚持了决定,没改口。这反映出当时部队的风气,干部带头,子弟上前线,不是空话。五十四军其他领导也这样干,比如军长韩怀智、师长李九龙,都把儿子送到战场。张力到侦察连后,从不提自己身份,靠本事干活,训练刻苦,很快就当上班长。战争刚开始第十天,他就带队去侦察高地敌情,遇到伏击,中弹牺牲。 那天是二月二十七日,在二六七或二九七高地附近。张力推开战友,自己受伤,临终前把情报笔记交给别人,还说出自己是师长儿子,让转告父亲没丢脸,并托付照顾母亲。他的遗物里有封没寄出的信,里面安慰家人,表达对父亲决定的理解。消息传回指挥部,政委想先瞒着,张志信察觉不对劲,追问出来,确认后愣了会儿,继续指挥进攻。 战争结束后,他去广西靖西烈士陵园,给儿子墓碑鞠躬。这事后来在部队传为美谈,张志信二零零九年还去墓前敬礼,说这是他最骄傲也最痛苦的选择。成翠双到晚年还带饺子去探望儿子墓地。这故事不是孤例,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好多首长儿子上前线,牺牲了十来个,比如韩怀智儿子韩蜀渝、李九龙儿子李大龙,还有别人家的孩子如梁英男、刘建良等。他们身份不同,但都瞒着上前,牺牲后才公开。这体现了当时军人的家国担当,大家觉得国家的事比个人大。张志信的决定,其实是部队传统的一部分,早年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时,好多干部就这样教育后代。 七九年那场战,背景是越南侵犯边境,我方自卫反击,持续一个月,五十四军是主力之一,从河南急行军一千多公里到前线,作战特点是快速机动,用侦察兵引导炮火,这在当时是新战术。张志信带的一六零师,负责主攻方向,伤亡不小,但完成任务。张力作为侦察兵,任务是深入敌后,摸清火力点,这工作危险系数高,伤亡率超过百分之五十。他牺牲时,二等功臣,事迹被记录在军史里。这事让大家看到,军人家庭的付出不是说说而已。张志信退休后,还常讲这些,提醒后人记住历史。成翠双虽难过,但没怨言。

0 阅读:41
陈砚之

陈砚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