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势已恶化,菲律宾 61 个市镇出现大规模断电,国内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升温,部分声音呼吁相关负责人正视民生问题。 11 月 4 日凌晨,台风 “海鸥” 率先登陆菲律宾,强风暴雨持续至 6 日凌晨才逐渐撤离。 紧接着 9 日晚,台风 “凤凰” 正面袭击吕宋岛,形成双台风连续冲击的罕见灾害链。 截至 11 月 11 日官方通报,两场台风已造成至少 250 人死亡,其中 “海鸥” 导致 232 人遇难,“凤凰” 造成 18 人丧生。 另有 112 人仍处于失联状态,数百万人不同程度受灾,灾情严重程度突破近五年纪录。 灾害带来的破坏呈多维度扩散态势。 最初受 “海鸥” 影响的 61 个市镇,电力中断已持续超 5 天,部分偏远区域抢修进展缓慢。 “凤凰” 登陆后,吕宋岛中央平原等农业主产区沦为重灾区,低洼地带因河道排水系统超负荷引发严重内涝。 两场台风共摧毁数千间房屋,大片农田被淹,基础设施损毁范围从南部延伸至北部,救援难度成倍增加。 20 万紧急转移民众的安置问题正逐渐凸显。 尽管菲律宾国家减灾管理委员会与民防办公室实现数据协同,实时更新灾情动态,但地方应急储备不足的短板暴露无遗。 宿务省多个安置点的民众反映,食物和饮用水供应时断时续,部分临时避难所缺乏基本保暖设施。 有受灾者在社交媒体发帖称,等待救援物资的时间超过 48 小时,基层救援力量明显不足。 基础设施的脆弱性在连续灾害中被彻底放大。 过去数年,菲律宾投入资金建设的防洪工程,在此次双台风中几乎失效。 吕宋岛河道排水系统因长期维护缺失,面对暴雨迅速陷入超负荷运行状态,加剧了城市内涝。 宿务省此前修建的部分防洪设施,因建设标准偏低,被洪水冲毁后反而形成堵塞物,加重了局部灾情。 这些问题直接导致灾害损失远超预期,农田被毁和房屋倒塌的连锁反应已开始显现。 灾后重建的资金压力已初步明晰。 据初步测算,仅基础设施修复就需 20 亿美元预算,目前世界银行已启动紧急贷款评估程序。 但民众更关心的是资金能否真正用在实处。 此次灾害中,多处近年完工的工程过早损毁,引发公众对资金使用效率的质疑。 政府虽表示将彻查相关问题,但不少民众指出,类似调查此前多次开展,实际成效并不明显。 救援与重建的滞后,让民众不满情绪持续累积。 11 月 10 日起,马尼拉等城市出现小规模抗议活动,参与者举牌呼吁政府加快救援进度,保障基本民生供给。 反对派借机发声,批评政府应对灾害的统筹能力不足,要求将更多资源向民生领域倾斜。 民调机构透露,相关负责人支持率已出现明显波动,民众对执政团队的信任度正在下滑。 外交政策与内政的平衡问题也引发讨论。 近段时间政府推动的对外合作议程,在灾情背景下被部分舆论质疑 “脱离民生实际”。 有分析观点认为,当前应暂缓非紧急外事安排,集中精力协调国际救援资源,优先解决灾后重建难题。 东盟部分国家已表示愿意提供物资援助,但具体对接流程仍在推进中,尚未形成实质支援力量。 双台风灾害发生后,她多次前往吕宋岛灾区视察,与当地官员和民众直接沟通,了解实际困难。 其办公室近期与国会的互动频次明显增加,针对灾后重建资金分配提出多项具体建议。 作为前总统杜特尔特的女儿,她在基层拥有扎实的政治基础,其一系列动作被解读为对执政格局的潜在影响。 眼下的菲律宾正处于灾害应对与重建筹备的关键节点。 双台风造成的不仅是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更暴露了应急体系、基础设施和治理能力的多重短板。 如何在 20 亿美元重建预算到位前,保障数百万受灾民众的基本生活,是政府面临的首要挑战。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电力何时恢复、家园能否重建、生活能否回归正轨,才是最迫切的诉求。 副总统与执政团队的互动走向,以及重建资金的使用透明度,将成为影响后续局势的关键变量。 信源:台风“海鸥”已致菲律宾66人死亡 逾70万人受灾——中国天气

jqh
要相信菲律宾领导人自己有能力解决当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