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援引彭博社报道,如果中国恢复芯片供应,荷兰准备放弃对Nexperia的控制权。 2025年9月底。荷兰经济事务大臣文森特·卡雷曼斯援引1952年《物资供应法》,以“经济安全风险”为由颁布部长令,强行接管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 这项命令不仅冻结了母公司闻泰科技对安世的管理权,还任命外籍人士担任非执行董事,甚至试图干预高管解雇和业务迁移决策。荷兰的强硬举动立即引发中国反制:10月4日,中国商务部对安世中国工厂实施出口管制,直接切断其全球70%产能的供应链。 这家占据汽车基础芯片市场领先地位的企业,其晶体管、二极管等产品广泛应用于车灯、电子控制系统等核心环节,断供导致大众、宝马等车企生产线陷入瘫痪,本田汽车甚至被迫削减北美市场11万辆年产量。 转折点出现在11月1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予以豁免,释放出缓和信号。德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欧摩威(Aumovio)随即成为首个受益者——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在财报会议上证实,已获得中国书面出口许可,来自安世中国工厂的芯片正运往匈牙利分销中心。 本田汽车也同步跟进,宣布恢复墨西哥工厂生产。更耐人寻味的是,荷兰政府的态度在48小时内发生180度转变:11月6日声明“预计中国子公司未来几天恢复供货”,次日便通过彭博社放风“若芯片供应确认,最快下周暂停控制令”。 这种政策急转弯的背后,是欧洲汽车产业集体施压的结果——德国经济部公开呼吁“短期许可应迅速发放至行业层面”,欧盟贸易专员更直接介入三方对话。 这场博弈的深层逻辑,实则是全球化产业链与地缘政治的激烈对抗。荷兰的接管决定看似基于“国家安全”,实则难掩美国对华技术封锁的影子。 安世半导体虽为中资控股,但其荷兰总部与东莞封测厂的分工模式,决定了任何单边干预都会引发链式反应。 当荷兰试图用七十年前的法律工具控制现代企业时,中国选择用全球贸易规则反击:通过出口管制精准打击欧洲汽车业痛点,同时以豁免机制展现负责任态度。这种“以规则对规则”的策略,迫使荷兰在产业现实与政治叙事间艰难抉择。 值得关注的是,争端解决过程中暴露出多重利益纠葛。安世半导体与闻泰科技的财务问题尚未厘清,博世等企业虽获准进口却仍为供应中断做准备,显示市场信心恢复需要时间。 更微妙的是,荷兰的让步并非无条件——其声明强调“需确认芯片实际供应”,暗示双方仍在就具体条款博弈。这种“条件式妥协”反映出,在高度互联的现代经济体系中,任何试图将产业链武器化的行为,最终都会反噬自身。 从东莞封测厂停工到欧洲生产线瘫痪,从部长令颁布到控制权可能归还,这场争端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当政治决策脱离经济规律时,市场会用最直接的方式纠正偏差。 荷兰的妥协不是软弱,而是对产业现实的妥协;中国的反制不是对抗,而是对规则底线的捍卫。正如观察者所言,全球产业链不是政治筹码的赌桌,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血脉网络。 在这场控制权争夺战中,没有真正的赢家,但市场规律最终证明:违背经济逻辑的干预,终将输给产业需求的洪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