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故事汇,今天讲甘草的故事。 西汉年间,河西走廊的戈壁滩上,商队往来如织,却常被一种怪病困扰——旅人赶路时总觉口干舌燥、胸腹灼痛,嚼再多干粮也难解不适,有的甚至上吐下泻,连骆驼都跟着萎靡不振。 当时敦煌城外有个老药农,姓甘,世代采药为生。他见商队受苦,心里焦急,每日背着药篓钻进祁连山麓,翻遍了岩缝沙丘,却始终没找到对症的药材。 一日,甘老汉在山涧边歇脚,无意间嚼了嚼脚下丛生的甜草根——那根须粗壮,断面黄白,嚼起来甘甜绵密,咽下去后竟觉得喉咙里的燥意消了大半。他灵机一动,挖了满满一篓带回村庄,给患病的商人煎水喝。没想到,喝了三天甜草根汤,商人们的灼痛竟全消了,连腹泻也止住了。 消息很快传遍了河西走廊,往来商队都争相来买这种“甜草根”。有位游方郎中路过,尝了尝草根后断言:“此草味甘性平,能调和诸药、补脾益气,堪称药中‘调和之臣’。”因是甘老汉发现,又因其味甘甜,便得名“甘草”。 后来张骞出使西域,将甘草带入中原,御医们用它配伍汤药,发现它既能缓和黄连、附子的烈性,又能增强补气药材的功效,素有“十方九草”之说。传说孙思邈曾用甘草配伍其他药材,治愈了唐太宗的消化不良之症,从此甘草成为宫廷御药必备之物。 如今我们知道,甘草含甘草甜素等成分,能抗炎解毒、调和药性。从戈壁滩的无名草根,到中医里的“国老”,甘草用三千年的甘甜,诠释着“调和”的智慧,成为中药里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甘草止咳 甘草药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