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太说绝不录用王家卫
一、核心争议内容
商业价值质疑
向太在直播中直言:“投资王家卫的老板基本都亏钱”,并列举多部影片亏损案例:
《阿飞正传》(1990年):投资4000万港元,票房仅975万港元,导致投资人邓光荣公司濒临破产。
《东邪西毒》(1994年):超支千万港币,最终靠《东成西就》补亏。
《摆渡人》(2016年):需10亿票房回本,实际仅收5亿。
批评王家卫“拍电影纯靠烧钱”,创作周期长、预算失控,商业回报率低。
合作不可控性
向太明确表态:“绝不录用王家卫,因为他不受控”。
具体表现为:无完整剧本、反复推翻重拍、严重超时超支。
例如《花样年华》拍摄15个月、《2046》耗时5年;
《繁花》网传拍摄3年,唐嫣单场戏据传重拍86遍。
艺术独立性争议
向太犀利评价:“王家卫没有张叔平就是个屁”,强调其成功高度依赖美术指导张叔平的视觉美学。
两人合作始于1988年《旺角卡门》,张叔平参与《重庆森林》《春光乍泄》等经典影片的美术设计,塑造了标志性的王家卫风格。
🎬 二、行业争议背景
录音风波发酵
王家卫近期陷入“录音门”争议,私下言论被曝光:
贬损演员(如批唐嫣“很装”、调侃游本昌“不是省油的灯”);
被指控剥削编剧(“古二事件”:月薪3000元编剧疑遭剽窃成果);
开低俗玩笑(涉及金靖的争议言论)。
此事引发公众对其职业伦理的质疑,加剧了向太言论的舆论效应。
演员“高压拍摄”指控
多名演员控诉其工作模式:
梁朝伟吃梨27次、张学友抬头动作拍60遍濒临崩溃;
张震苦练八极拳3年,戏份不足10分钟;
梁家辉称拍《东邪西毒》三年半“不知角色动机”。
业内将这种反复重拍称为“审美霸凌”,演员身心承受巨大压力。
艺术与商业的长期矛盾
支持者认为:王家卫作品(如《花样年华》《重庆森林》)美学价值无可替代,开创了独特的电影语言。
批评者指出:其创作模式脱离商业逻辑,牺牲投资人利益与演员权益。
王菲成唯一例外:因拒绝重拍、到点下班,被称“反PUA教科书”,凸显权力结构的特殊性。
💎 三、公众与行业反应
立场 核心观点
支持向太 认为其敢言揭露行业真相,资本应规避不可控风险。
为王家卫辩护 承认其艺术成就(如《东邪西毒》《霸王别姬》水准),反对全盘否定。
中立反思 呼吁平衡艺术追求与行业伦理,规范权力边界。
⚠️ 争议焦点与风险提示
事实核查
亏损数据、重拍次数(如唐嫣86遍)多为业内流传,需权威信源佐证。
古二诉编剧署名权案仍在司法程序中,结果未定。
艺术与道德割裂
王家卫的艺术传奇与近期伦理争议形成强烈反差,公众“祛魅”已成趋势。
网友调侃:“戴墨镜的神秘感碎了,嘴比镜头还碎”。
💎 结语
向太的言论本质是商业资本对作者导演体系的挑战,而王家卫的争议则是影视业权力失衡的缩影。尽管其作品重塑了电影美学,但行业亟待建立更公平的合作机制——艺术成就不能掩盖对投资人、创作者基本权益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