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选举尘埃落定,米莱凭借美国资金援助赢得胜利,中国表态拉美并非谁的“后院”。 特朗普的美元攻势与中方的冷静回应,让阿根廷此次选举宛如一场国际博弈的棋局。 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庆祝派对上,阿根廷总统米莱的支持者们欢呼雀跃,几周前,这样的场景还难以想象。10月26日,阿根廷国家选举委员会公布计票结果,米莱领导的“自由前进党”以40.8%的得票率,大幅领先得票率24.5%的主要反对派联盟“祖国力量党”。 执政联盟在众议院的席位从37席增至92席,参议院席位从6席增至19席,成为国会第一大政治力量。 而就在不到两个月前,米莱所在政党在人口最多、经济最强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省选举中,还以近14个百分点的差距惨败给反对派。这场惊人逆转的背后,不只是国内政治的角逐,更是大国博弈的精彩呈现。 阿根廷国会中期选举牵动着全国神经。此次选举改选72名参议员中的24名和257名众议员中的127名,几乎占据国会一半席位。 计票结果显示,米莱的自由前进党不仅获得全国40.8%的选票,还一举拿下参议院13个席位和众议院64个席位。 选举前后政治力量对比变化显著。自由前进党选举前在参议院仅有6个席位,众议院也只有37个席位,此次可谓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米莱当晚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向兴奋的支持者宣布:“今天我们迎来转折点,从今天起建设伟大的阿根廷。” 但这场胜利背后的投票率却暗藏隐忧——约68%的选民参与投票,创下数十年来全国性选举最低纪录。这意味着近三分之一的阿根廷人对各党派主张漠不关心,国家依旧深陷分裂。 米莱能实现惊天逆转,离不开美国的“助力”。选前关键时刻,美国财政部宣布直接购入阿根廷比索,并与阿根廷央行达成200亿美元货币互换框架协议。 不仅如此,美国还承诺从民营银行与主权基金筹集额外200亿美元资金,总援助达400亿美元。 特朗普在白宫与米莱会晤时直言:“如果他没赢,我们就撤。”这种直白的干预,如同在赌桌上帮米莱下了重注。 选票结果公布后,特朗普10月27日毫不掩饰地称米莱获得美国“很大帮助”,还表示“这场选举让我们赚了不少钱,因为债券价格上涨”。 美国此举在国内引发争议。佐治亚州共和党籍众议员格林在社交媒体上质问:“请告诉我,用200亿甚至400亿美元纳税人的钱去救一个外国,这怎么能叫‘美国优先’?” 面对美国在阿根廷及拉美地区的干预,中国表明了态度。9月19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明确表示:“拉美和加勒比不是谁的‘后院’,有权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和合作伙伴。” 中方强调,开放包容、合作共赢是中拉合作的显著特点。 与美国做法不同,中方始终坚持不附加政治条件的合作原则。林剑指出:“中拉双向奔赴是人民的选择,符合中拉共同利益。” 这种不干涉内政的立场,与特朗普政府将援助与选举结果挂钩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在拉美的策略如同深耕细作的老农,明白先播种才能收获,而非像美国那样临时抱佛脚。 尽管靠美国支持赢得选举,但米莱治国理政需务实。在剩下2年任期内,他仍需与中间派协商,在国会两院获得过半票数,才能实现政府立法目标。 阿根廷天主教大学教授帕特里西奥·朱斯托分析,执政联盟及盟友、主要反对党联盟及盟友均未取得过半席位,国会格局未发生根本改变。 米莱上任后推行激进的“电锯经济学”与“休克疗法”改革,大幅削减政府开支与公共体系规模。 这些政策使阿根廷通胀率从2023年的211%降至50%以下,但也付出沉重社会代价。阿根廷政府大幅削减公共部门规模,导致医疗、教育等体系濒临崩溃,民众薪资大跌。 更严峻的是,约1.5万家中小型企业倒闭,引发裁员潮。一面是通胀放缓的乐观,一面是经济增长停滞、失业率陡升的困境,米莱的改革之路困难重重。 展望未来,阿根廷将在中美博弈中寻找生存之道。一方面,米莱需美国短期资金稳定经济;另一方面,阿根廷大豆、牛肉等核心产业依赖中国市场。 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经济援助重建在拉美的影响力,而中国凭借市场优势与平等合作理念深化与拉美关系。 在这种竞争格局下,阿根廷获得一定战略空间,在两强间寻求利益最大化。 阿根廷天主教大学教授朱斯托认为,执政联盟在国会席位增加对米莱政府有利。 由于执政联盟取得超过三分之一的席位,米莱政府可避免国会以三分之二多数推翻总统否决的情况再次发生。 但中美在阿根廷的博弈远未结束。对阿根廷民众而言,谁能改善生活,谁就是更好的合作伙伴。 布宜诺斯艾利斯一家婴儿用品商店店主托雷斯的话代表部分选民心声:“情况艰难,但我相信并希望会好起来。” 阿根廷国会新格局虽给米莱更多施政空间,但他领导的执政联盟及盟友仍未取得过半席位。未来的立法工作,仍需与中间派协商合作。 美国金援暂时稳住比索,但特朗普“这场选举让我们赚了不少钱”意味深长。 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些选民开始质疑:美国政府和摩根大通都非慈善机构,他们来阿根廷,不是为获利,就是为掠夺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