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他瞒着妻子,偷偷把一管不明液体,灌进不满一岁的儿子嘴里,看着儿子对他

混沌于浮云 2025-11-01 18:57:55

1959年,他瞒着妻子,偷偷把一管不明液体,灌进不满一岁的儿子嘴里,看着儿子对他笑。他却流着泪抱着儿子,心里默默的想,为了亿万婴儿的生命,爸只好对不起你了! 说起脊髓灰质炎,这病在五十年代的中国可不是小事。那时候医疗条件差,卫生环境也不行,好多小孩一染上就瘫了腿,严重的全身动不了,甚至丢了命。每年几万例新病例,家长们一提这病就慌神,城市里家家关门不让娃出门玩。 1955年南宁爆发大流行,医院挤满哭喊的父母,医生也束手无策,只能靠隔离防扩散。但隔离哪行啊,病毒通过粪口传播,农村水源脏,城市下水道乱,防不胜防。顾方舟那会儿刚从苏联留学回来,眼见这情况,决定钻研疫苗。他不是头一个想这事的人,国外有索尔克的灭活疫苗和萨宾的活疫苗,但中国国情不一样,人口多,交通落后,冷链保存难,灭活疫苗打针还得专业医护,成本高。顾方舟琢磨来琢磨去,觉得活疫苗口服简单,效果持久,适合中国大规模用。 顾方舟1926年生在上海,早年家境一般,父亲早逝,母亲干护理活养家。他上北京大学医学院,1949年毕业,1951年去苏联医学科学院学病毒学,四年下来掌握了不少技术。1955年回国,先在北京协和医院干活,1957年调到昆明医学研究所,专攻脊灰病毒。那时候研究所条件苦,昆明郊外山洞改的实验室,没水没电,团队自己挖沟拉线。 顾方舟带队从零起步,先隔离病毒株,用猴肾细胞培养技术鉴定类型,这是中国第一次成功分离脊灰病毒。1958年他们在好几个城市采集粪便样本,分析病毒变异,积累数据。1959年他去苏联考察疫苗生产,回来后坚定选活疫苗路子,因为灭活疫苗保护期短,还得反复打,活疫苗一次口服就能终身免疫。 疫苗研发不是光想想就行,得一步步试验。先培养病毒,用鸡胚或猴肾细胞繁殖,然后减毒处理,让病毒弱到不致病但能刺激免疫。顾方舟团队在山洞实验室日夜盯着培养皿,调整温度湿度,记录病毒浓度。初步减毒后,得动物试验。他们用恒河猴注射,观察麻痹症状,测抗体水平。猴子没问题了,还得成人试,因为成人感染脊灰风险低。 顾方舟自己先上,1959年喝下一小瓶疫苗,监测一周体征稳定,没发烧没麻痹。这步过了,团队其他人也跟进试用,都平安。问题是脊灰主攻七岁以下小孩,成人数据不完全适用,得找孩子试。但伦理上难,谁家父母肯让娃冒险?顾方舟纠结半天,决定用自家儿子。儿子顾烈东刚一岁,正好符合年龄。他瞒着出差的妻子李以冠,自己喂下疫苗,之后严密观察十天,测体温查大便,确保无异常。这事后来传开,李以冠虽心疼但理解,毕竟她也是医务工作者,知道国家需要。 这不是孤例,顾方舟团队好几个同事也给自家孩子试疫苗。第一期临床试验就这样过了关,确认疫苗安全。1960年他们生产第一批450万剂液体疫苗,分发到几个城市试用,监测近一年,效果好,发病率降了不少。但问题来了,液体疫苗苦,孩子吐出来不吃;保存期短,没冷链容易坏。顾方舟他们继续优化,1962年加糖衣做成糖丸,甜甜的像糖果,孩子乐意吃,常温放几天没事。这糖丸一出,推广开了,农村大夫骑车挨家发,城市学校统一服。全国从六十年代起大规模接种,覆盖率上去了。 1978年后,中国脊灰病例年年降,到1994年最后一起本土病例,2000年世卫组织认证中国无脊灰区。这中间顾方舟没闲着,继续研究病毒单克隆抗体,提升疫苗质量控制,确保批次稳定。 顾方舟这辈子就干这一件事,功成不张扬。退休后他还指导年轻人,强调科学要为人民服务。2019年1月2日他在北京走,92岁。身后留下糖丸爷爷的称号,数亿孩子免于残疾。想想看,那时候中国人口爆炸,医疗资源紧缺,没这疫苗,后果不堪设想。顾方舟的选择不是赌命,是基于数据和责任。他先自试再儿试,体现了科研者的担当。脊灰疫苗不光救了中国孩子,还影响周边国家,东南亚好多地方学中国模式。 全球脊灰 eradication 计划,中国经验贡献大。顾方舟团队的创新,如糖丸形式,解决了发展中国家物流难题。现在疫苗技术进步了,灭活和活疫苗结合用,但顾方舟奠基的作用没法抹。

0 阅读:135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