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芯片断供更可怕!中国专家尹志尧指出:“在半导体领域我们和欧美国家的差距,虽然至少是三代的技术,但这样的劣势只需要花 5-10 年的时间来挽回。” 尹志尧这位77岁的老人在硅谷摸爬二十年,从英特尔到应用材料,参与过好几代刻蚀机的研发,全球一半以上的刻蚀设备都有他的影子。 60岁那年他放弃美国的百万年薪,带着十几个人的团队回国创办中微,硬是把国产刻蚀机做到了能跟上国际最先进的工艺,而这样一位浸淫行业几十年的人,说的话自然有分量。 他提到的技术差距确实存在,现在国外已经能稳定量产很先进的芯片,而国内主流还是相对成熟的工艺,想要追上去得花功夫。 关键设备和材料这块短板很明显,不少东西都得从国外买,自己能造的还不够多。 产业链的完整度也差了点,人家从设计到制造再到应用形成了闭环,咱们还在逐个环节补漏洞。 但他说五到十年能追回来,这份自信不是凭空来的,核心落在了人身上。 美国半导体圈子里的华人力量早就不是秘密,现在美国四大芯片巨头的掌舵人全是华人,从英伟达到英特尔,全是黄皮肤黑头发的面孔。 这些人领着国际顶尖的企业往前跑,背后还有大批华人工程师在研发岗位上挑大梁。 硅谷的半导体公司里,华人技术骨干一抓一大把,很多关键技术的突破都有他们的参与。 更重要的是,这几年出现了明显的人才回流趋势,苹果的首席工程师放弃硅谷的职位回国任教,带着量产经验投身科研。 这种趋势还在加强,毕竟国内现在对半导体领域的投入力度空前,给人才的支持也实在,科研经费、实验室设备、生活保障都考虑得很周全,不用再担心成果没地方落地。 尹志尧自己的团队就是最好的例子,中微里一大半都是有硅谷经历的归国专家,这些人带着技术和经验回来,直接缩短了研发摸索的时间。 国内企业也舍得花钱抢人,百万年薪招技术人才已经不新鲜,就是想把顶尖力量留在本土。 高校也跟上了节奏,新增了专门的集成电路学科,招生规模一路扩大,还跟企业共建实验室,让学生没毕业就能接触到实际产业需求,不用再像以前那样光学理论。 人才多了,技术突破的速度自然就快了,中微的刻蚀机已经能用到先进的生产线,核心部件也基本实现了国内供应,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不是说靠几个人就能搞定,而是形成了人才梯队,老专家带新人,企业和高校联动,慢慢把技术短板补上。 国外能保持优势,很大程度上也是靠吸引全球人才,现在咱们也开始形成这种吸引力,这才是最关键的变化。 很多人只看到设备被卡脖子,没看到背后人才流动的门道,技术代差是客观存在的,但人才从来不是固定不动的。 以前很多华人人才在国外发展,是因为那边有更好的科研条件和产业环境,现在国内这些条件慢慢追上来了,加上本身人才储备基础就好,回流是必然的。 这些人懂技术、懂行业规则,回来之后能少走很多弯路,比从零培养快得多。 当然,光有人还不够,得有让人才发挥作用的土壤,国内现在政策上给足了支持,企业愿意持续砸钱搞研发,产业链上的企业也开始抱团,不再各自为战。 以前搞研发可能会遇到专利壁垒,现在有经验的人才回来,能避开这些坑,直接往新的方向冲,这种人才和产业的良性互动,才是追赶的真正底气。 设备会过时,技术会迭代,但人才的价值永远不会贬值,国外的技术领先是积累出来的,咱们现在靠人才把这个积累的速度加快,缩短差距只是时间问题。 技术代差能靠时间补,人才优势才是真底气,半导体的竞争到最后,拼的就是谁能留住人、用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