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克里姆林宫否不否认布恰事件中的罪行,乌克兰都会对屠杀乌克兰人的凶手虽远必诛,

大章章品味 2025-10-31 23:47:11

不管克里姆林宫否不否认布恰事件中的罪行,乌克兰都会对屠杀乌克兰人的凶手虽远必诛,俄中校韦尼亚明.马热林,近日在离乌4000公里以外的西伯利亚被乌国防情报局用汽车炸弹做了处决… 这则消息一出来,全网直接炸了锅。有人说乌克兰这是“快意恩仇”,终于让沾了血的凶手付出了代价;也有人后背发凉,这场冲突早就跳出了战场的边界,变成了一场没有硝烟、不分距离的复仇拉锯战。 4000公里是什么概念?差不多是从北京到乌鲁木齐的距离,隔着山川湖海,乌克兰情报机构能精准摸到西伯利亚的目标,下手还这么干脆,这背后的门道和信号,远比“处决一个中校”本身更让人揪心。 布恰事件的阴影,至今还笼罩在俄乌大地之上。那些被曝光的平民遗体、被破坏的家园,成了乌克兰人心里迈不过去的坎。 克里姆林宫的否认,在乌克兰看来更像是一种“纵容”,也难怪他们会喊出“虽远必诛”的口号。 但复仇这件事,从来都是把双刃剑。韦尼亚明.马热林的死,到底能告慰多少遇难者的亡魂? 又会引发怎样的连锁反应? 没人能给出答案。 俄军会不会以此为借口,对乌克兰高层或情报人员展开更猛烈的报复? 这场“以牙还牙”的循环,只会让更多无辜的人卷入其中,让本就难停的战火烧得更旺。 更值得琢磨的是,这种“跨境定点清除”,彻底打破了现代战争的规则底线。 过去打仗,好歹有前线和后方的区分,有军事目标和非军事目标的界限。 现在倒好,只要被认定为“凶手”,哪怕躲到4000公里外的西伯利亚,也难逃一劫。 汽车炸弹这种方式,带着强烈的暗杀色彩,它不只是消灭一个人,更是在传递一种“玉石俱焚”的威慑——你敢伤害我们的人,不管躲到天涯海角,我们都能找到你。 可这种威慑,真的能换来和平吗?恐怕只会让双方的仇恨越积越深,让冲突从“军事对抗”彻底滑向“无差别复仇”。 再说说事件里的核心人物,俄中校韦尼亚明.马热林。关于他是否真的参与了布恰事件的屠杀,目前还没有确凿的、被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证据。 乌克兰方面一口咬定他是“凶手”,并用极端方式将其处决,这种“私刑式”的报复,本身就充满了争议。 战争中的罪行,理应交给国际法庭来审判,用法律的武器还原真相、惩治罪犯,这才是文明社会该有的态度。 可现在,一方跳过司法程序直接动手,另一方大概率会展开报复,这种“以暴制暴”的逻辑,只会让真相变得更加模糊,让正义变成复仇的幌子。 普通老百姓看这场闹剧,心里更多的是无奈。不管是乌克兰人还是俄罗斯人,谁不想安安稳稳过日子?布恰事件里的遇难者是无辜的,被汽车炸弹炸死的中校背后,或许也有等待他回家的家人。 这场冲突从一开始,就不该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可现在,双方似乎都陷入了“复仇成瘾”的怪圈。乌克兰的“虽远必诛”,听起来很解气,可仔细想想,这不过是把更多人拖进了痛苦的深渊。 俄乌冲突打了这么久,早就该停下了。 所谓的“仇恨”“复仇”,到最后伤害的都是普通民众。 乌克兰用4000公里外的汽车炸弹,给这场冲突又添了一笔血腥,可这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真正能结束痛苦的,从来不是报复,而是对话和妥协,是对生命的敬畏,是对规则的尊重。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44
大章章品味

大章章品味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