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抄袭伍剑案例的可怖之处,不仅在于其抄袭行为本身的猖獗与熟练,更在于这套操作流

青苔聊趣事 2025-10-30 16:54:44

作家抄袭伍剑案例的可怖之处,不仅在于其抄袭行为本身的猖獗与熟练,更在于这套操作流程竟能一路绿灯,最终登堂入室,成为“典范”。

这仅仅是一个人胆大妄为那么简单吗?显然不是。

童书成了抄袭的“重灾区”。

与纯文学读者相比,儿童及其家长、甚至部分学校老师,对中外文学作品的阅读广度和鉴别能力存在天然的信息差。抄袭者深知,将星新一的科幻、冯骥才的市井传奇“化用”到儿童故事中,被当场戳穿的概率远低于抄袭的成人小说。

出版社的编辑若非学识极其渊博,在浩如烟海的稿件中,也难以辨识出这种跨时空、跨领域的“洗稿”。这就形成了监管的“洼地”,让投机者有机可乘。

伍剑已经被“抒情的森林”揭发了5个多月,但相关方一直沉默,为什么?

当一本书能卖出百万册,带来数百万元版税时,它就不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个“成功”的商业项目。在这个逻辑下,出版社、销售渠道、乃至一些评奖机构,都可能被捆绑上这辆利益快车。

这种“唯销量论”扭曲了价值判断,使得本应坚守的质量底线在商业利益面前一再退让。

“冰心奖”、“星云奖”、“教材入选作者”……这些本是品质的保证,是帮助读者筛选好书的路标。但现在已不再是质量的过滤器,反而成为了劣质品的“镀金”工具,欺骗性更强,危害也更大。这不仅是欺骗了当下的读者,更是对一代人阅读品味和诚信观念的毒害。

0 阅读:2
青苔聊趣事

青苔聊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