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13岁潘玉良被舅舅卖到妓院,妓院老板嫌她狮鼻、口阔、厚嘴唇,实在是长得太丑,根本吃不了这碗饭,舅舅见状只好苦求将其留下,没想到却成就了她的一生伟业……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08年,江苏扬州的一条小巷里,一个十三岁的孤女被舅舅牵着手送进了青楼,她的父母早逝,自幼寄居在舅舅家,因家境贫寒,本指望能在亲人庇护下安稳长大,却没想到,嗜赌成性的舅舅最终将她当作赌债的抵押品,冷酷地卖掉了她。 青楼的管事人仔细打量这个少女,摇头叹息,她的鼻梁宽阔,嘴巴大,嘴唇厚,容貌与“清秀”二字毫不相干,在讲究色相取悦客人的场所,这样的长相无异于缺陷,管事直言,她根本吃不了这碗饭,连门槛都不够资格。 舅舅急忙低声哀求,连连保证她可以做杂役,干什么活都不挑剔,少女自己也明白,一旦被赶回去,她的日子只会更加难熬,于是跪地恳求留下。 管事见她如此坚决,索性压低了价格收下她,于是这个因“丑陋”而差点被拒之门外的孤女,阴差阳错地得到了另一个生存的方式。 随着年岁渐长,她开始思索,若仅靠杂役存身,终究没有未来,于是她主动央求能学习技艺,管事本来并不看好她,但也觉得留她无用,不如试一试,自此少女开始了日日练习的生活。 她的外貌无法赢得注意,但她的心思极为坚韧,她用超乎常人的努力学琴、学曲,声音逐渐清亮悠远,琴声亦有自己独特的节奏,与那些单纯讨好客人的歌舞不同,她的技艺里有一股倔强的锋芒,像是要挣脱束缚,令人意外地动容。 渐渐地,她不再只是那个被嫌弃的丫头,而是能在觥筹交错间引起一阵安静的艺伎,丑颜未能遮蔽她的才华,反而逼迫她在艺术上燃烧出更耀眼的光芒。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她十八岁的时候,一次宴会上,她的琴声传入了一位官员耳中,那人便是时任芜湖盐务的潘赞化,与其他应酬宾客不同,他并未沉溺于喧嚣,而是被那股不同寻常的旋律深深吸引。 他看见台上的女子,虽出身卑微,却眼神坚定,琴声中似有难以言表的诉求,正是这种真挚,让他决意出手,此后他为她赎身,使她摆脱囹圄,并给予新的生活,少女从此有了新的名字,潘玉良,这个名字既是身份的转变,也是生命重新书写的开端。 走出青楼后,潘玉良第一次拥有了选择的权利,潘赞化察觉到她在绘画上的灵性,给予鼓励与支持,她由此接触到正规的美术教育。 虽然过去的经历始终像影子一样跟随,但她并不退缩,入学之初,她承受了不小的压力,流言和偏见让她几乎无处容身,但她的专注和天赋逐渐获得认可,她笔下的画作带着生命的厚度和痛苦之后的坚毅,与一般学生的作品截然不同。 随着学习深入,她最终得以远赴欧洲,留学巴黎,她钻研西方油画的技法,又将中国画的意境融合其中。 长期的磨炼,让她在欧洲艺术圈逐渐崭露头角,她的作品进入展览,赢得赞誉,甚至获得国际奖项,在外人看来,这是一段荣耀之路,而在她心底,更多的是对故土的惦念与对自我的坚持。 1928年,她带着成绩回国,举办展览,轰动一时,然而好景不长,她的身世被旧事重提,从前青楼的经历再度被拿来作为羞辱。 她讲课的课堂被抵制,观展的人们也有人投以鄙夷的眼神,在那样的氛围下,她痛苦却沉默,只以作品作答,偏见如阴影笼罩,但她的内心依旧坚硬。 时局愈发动荡,她不得不再次离开,此后她定居法国,异国的岁月里,她全心创作,尤其在女性题材的作品上展现了罕见的勇气。 她画中的女性,不再是被动的审美对象,而是坚韧、完整、有尊严的生命,正是这种独特的表现,让她在国际画坛拥有一席之地,虽然身在海外,她始终心系祖国,抗战时期,她将卖画所得捐赠给抗日活动,尽己所能。 1977年,潘玉良在巴黎辞世,享年八十二岁,她生前留下四千余幅作品,并嘱托将画作运回中国,她最终未能踏上故土,但她的画笔替她完成了归乡,一个原本因貌丑而被嫌弃的小女孩,最终成为中西艺术交流的桥梁,被后世称为“一代画魂”。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婆婆刚一进门,就喜滋滋说,老公舅舅要卖房来跟咱同住,你们以后给他养老,房款归我们
【17评论】【3点赞】